醉落魄/一斛珠(其二)

红芳紫陌。韶华□□□□□。□花弄□□□色。

不比西风,吹落□□□。乾坤造化□□□。

都缘一气潜相易。观时感事成嗟惜。

惟有乔松,不改旧时碧。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萧瑟的景象,色彩丰富而又带有淡淡的悲凉。开篇“红芳紫陌”将读者带入一个秋意浓郁的环境,其中“红芳”可能指的是枫叶变红,“紫陌”则是对道路两旁花卉深色的一种描绘,给人一种萧瑟而又略带神秘感的氛围。

接下来的“韶华□□□□□”中,“韶华”一词常用以形容初秋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捕捉,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然而,因为原文缺失了一部分内容,这里我们只能臆测“□□□”所填之物,或许是某种植物或景色,以此来烘托季节的氛围。

“□花弄□□□色”中的“□花”很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秋花,如菊花、 Osmanthus fragrans(桂花)等,通过对其颜色的描写,诗人传达了秋天植物色彩的丰富与独特。紧接着,“不比西风,吹落□□□”则是对自然界中某种现象的感慨,可能是在叹息西风所带来的变化,比如树叶的凋零,或许是其他自然物象的变迁。

“乾坤造化□□□”一句,诗人借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乾坤”概念(天地、宇宙),来表达对大自然造化能力的赞叹与感慨。这里的“□”部分可能是形容词,用以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复杂多端。

诗的后半段,“都缘一气潜相易”表明了诗人对于万物共通、相互影响的哲学思考。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更是一种生命与宇宙和谐统一的深刻体悟。

“观时感事成嗟惜”则转而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界变化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嗟惜”二字透露出一种对于逝去之物的怀念与不舍。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他们往往通过写景抒怀来表达自己对于生命易逝、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

最后,“惟有乔松,不改旧时碧”则是对某种不变之物的赞美。在这里,诗人可能选取了松树这一象征着坚韧与恒久的事物,以此作为对比,强调在万物更新中,仍有一些事物保持着不变的特性。松树常绿,即便是在秋天也依旧郁郁葱葱,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了古代文人喜爱的写作主题之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与宇宙和谐统一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某些不变之物的赞美。

收录诗词(113)

张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相关古诗词

醉落魄/一斛珠.咏秋十首(其一)

流光转毂。乌飞兔走争相逐。火云方见奇峰簇。

飒飒西风,惊堕井梧绿。隙驹莫叹年华速。

新凉且喜消炎酷。休将闲事萦心曲。

红滴真珠,初榨玉醅熟。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其四)

秋高气肃。西风又拂盈盈菊。挼金弄玉香芬馥。

桃李虽繁,其奈太粗俗。渊明雅兴谁能续。

东篱千古遗高躅。人生所贵无拘束。

且采芳英,潋滟泛醽醁。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其八)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

都为人间,天上气清彻。广寒想望峨琼阙。

琤琤玉杵声奇绝。何时赐我长生诀。

飞入蟾宫,折桂饵丹雪。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其六)

秋光莹彻。园林□□□□□。如何宋玉□□切。

作赋悲凉,草木□□□。□人自与□□□。

长歌清啸无时节。瓮头且饮□如雪。

不管春花,亦不管秋月。

形式: 词牌: 一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