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的《读焦桐山集赋得画堂留草本野竹淡时名寄柘乡诸友十三首》中的第六首。诗中以“读焦桐山集”为引子,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的真挚情感。
首句“谁诏丰隆葬,濯龙既败渊”,以丰隆(古代神话中的雷神)的葬礼为喻,暗示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如同雷神的葬礼一样,难以预测和理解。接着,“何知草木紧,可是石金坚”两句,通过对比草木与石头、金子的坚韧,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丘壑徒能尔,名山殊不然”两句,进一步探讨了自然景观与名声之间的关系,丘壑虽美,却未必为人所知;而名山大川,即使景色平平,也因名声而被人铭记。这反映了诗人对真正价值所在的一种思考,即真正的美和价值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名声或显赫,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持久的影响。
最后,“虫音成短世,羸雨饯苔钱”两句,以昆虫的声音和雨水的流逝象征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无情。虫音虽短,却能触动人心;而雨水虽常见,却能滋养万物,留下苔藓的痕迹。这两句诗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价值等哲学问题的深刻见解,同时融入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寄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