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房并蒂莲.维扬怀古

醉凝眸。正楚天秋晚,远岸云收。

草绿莲红,□映小汀洲。

芰荷香里鸳鸯浦,恨菱歌、惊起眠鸥。

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哑橹声柔。

愁窥汴堤细柳,曾舞送莺时,锦缆龙舟。

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楼。

空令五湖夜月,也羞照三十六宫秋。

正浪吟、不觉回桡,水花风叶两悠悠。

形式: 押[尤]韵

翻译

醉眼看去,正是楚地深秋傍晚,远方江岸的云彩渐渐消散。
岸边草木翠绿,莲花娇艳,倒映在小洲上。
鸳鸯在散发着芰荷香气的池塘中游弋,却被采菱女的歌声惊醒,连眠鸥也被吵醒。
远处的帆影在湖面上飘荡,桨声和船橹声轻柔悠扬。
愁绪难抑,望着汴堤边的细柳,想起它曾见证过往昔皇城中的莺歌燕舞,华丽的龙舟。
曾经拥有着国色天香的佳人,笑倚高楼。
这空荡的湖光月色,连夜晚的五湖都感到羞愧,无法照亮那早已荒废的皇宫。
我沉浸在诗的吟唱中,不知不觉已划动船桨,水花与风叶在眼前悠悠飘荡。

注释

凝眸:专注地注视。
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汴堤:古代中国汴京(开封)的河堤。
锦缆:装饰华丽的缆绳,常用于形容皇家船只。
三十六宫:泛指古代皇宫,这里指代过去的繁华景象。
回桡:划船时回转桨。

鉴赏

这首词描绘的是秋日傍晚江南水乡的景色,以醉眼看世界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楚天秋晚"四字点明了季节和地点,暗示了诗人的情感背景。"远岸云收",云彩消散,露出远处的江岸,给人开阔之感。

"草绿莲红,□映小汀洲",此处的"□"可能是漏字,但可以想象出翠绿的草地与红莲相映,点缀在静静的小洲上,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芰荷香里鸳鸯浦"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盛开的池塘,鸳鸯戏水,营造出和谐的自然景象,然而"恨菱歌、惊起眠鸥"又透露出一丝淡淡的离别或失落的情绪。

"望去帆、一派湖光,棹声咿哑橹声柔",湖面上的船只悠然行进,桨声和橹声交织,形成了一种宁静的动态美。接下来,词人回忆起往昔的繁华,"愁窥汴堤细柳",汴堤上的柳树曾见证过昔日皇家盛事,"锦缆龙舟"更是显现出昔日皇家的荣华。

"拥倾国纤腰皓齿,笑倚楼"描绘了曾经的美女,她们拥有曼妙的身姿和洁白的牙齿,笑倚高楼,然而这些都已成过往。"五湖夜月"和"三十六宫秋"则借景抒发对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最后,词人沉浸在思绪中,"浪吟、不觉回桡",直到水花风叶的轻轻摇曳才让他从沉思中醒来,留下的是无尽的惆怅和回味。整首词以景寓情,表达了词人对维扬(扬州)往昔繁华的怀念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收录诗词(235)

周邦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汉族。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 字:美成
  • 号:清真居士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056年-1121年

相关古诗词

南乡子(其二)

寒夜梦初醒。行尽江南万里程。

早是愁来无会处,时听。败叶相传细雨声。

书信也无凭。万事由他别后情。

谁信归来须及早,长亭。短帽轻衫走马迎。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南乡子(其三)咏秋夜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

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

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南乡子.商调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

自在开帘风不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

不会沈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尤]韵

南乡子(其一)

秋气绕城闉。暮角寒鸦未掩门。

记得佳人冲雨别,吟分。别绪多于雨后云。

小棹碧溪津。恰似江南第一春。

应是采莲闲伴侣,相寻。收取莲心与旧人。

形式: 词牌: 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