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圃送芜菁感成长句

芜菁至南皆变菘,菘美在上根不食。

瑶簪玉笋不可见,使我每食思故国。

西邻老翁知我意,盈筐走送如雪白。

蒸烹气味元不改,今晨一日如还北。

孔明用蜀最艰窘,百计掇拾无遗策。

当时此物助军行,渭上褒中有遗植。

英雄临事究琐屑,终服奇才屈强敌。

想见躬耕自灌畦,当时有意谁能测。

形式: 古风

翻译

芜菁到了南方都变成了菘,菘的美好在于它的根部,人们并不食用。
瑶色的簪和玉质的笋已无法看见,这让我每次品尝都思念起故乡。
西边的老翁理解我的心情,他满篮赠送的白菜如同白雪般洁白。
烹饪后的味道依然不变,今天早晨仿佛又回到了北方。
孔明在蜀地运用策略最为艰难,他竭尽全力也没有遗漏任何计策。
那时这种食物帮助军队行进,渭水之滨的褒中地区仍有残留种植。
英雄面对大事时会关注细节,最终还是被他的奇异才能和坚韧所折服。
想象他在亲自耕种灌溉田地,那时的用心又有谁能完全理解呢。

注释

芜菁:一种蔬菜。
菘:一种叶菜。
根不食:根部不用来吃。
瑶簪玉笋:比喻珍贵的食物。
故国:故乡。
西邻老翁:邻居老人。
盈筐:满篮子。
如雪白:形容白菜洁白。
蒸烹:烹饪。
元不改:丝毫未变。
孔明:诸葛亮。
掇拾:收集。
遗策:遗漏的计谋。
此物:指蔬菜。
渭上褒中:渭水之滨的褒中地区。
琐屑:小事。
奇才:非凡才能。
强敌:强大的对手。
躬耕:亲自耕作。
灌畦:灌溉田地。
当时有意:当时的用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食物的怀念,以及对英雄才俊的赞颂。开篇“芜菁至南皆变菘,菘美在上根不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北方菘菜与南方芜菁味道不同的感受和选择,只愿食用菘菜的美味部分,透露出对故土食物的怀念。

接下来的“瑶簪玉笋不可见,使我每食思故国”则是诗人通过对菘菜的享用,联想到了遥远的家乡,表达了浓厚的情感。西邻老翁的善解人意,送来新鲜的菘菜,更增添了一份温馨。

“蒸烹气味元不改,今晨一日如还北”则是通过对食物烹饪方法和风味的描述,再次强化了诗人对于故乡美食的留恋之情,仿佛又回到了北方故土。

中间两句“孔明用蜀最艰窘,百计掏拾无遗策”引入历史故事,用诸葛亮筹谋备战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赞美。紧接着,“当时此物助军行,渭上褒中有遗植”则是将菘菜与古代军事行动相联系,突出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结尾两句“英雄临事究琐屑,终服奇才屈强敌。想见躬耕自灌畦,当时有意谁能测”则是对那些在紧要关头能够细致入微、发挥奇思妙想的英雄人物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耕作景象的向往,以及对于历史人物用心良苦的推测。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乡食物的深情,还通过菘菜这一普通食材,勾勒出了一幅历史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画卷。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预作冬至

紫坛曾从奠琳琅,亲被天人玉冕光。

今日黄州山下寺,五更闻雁满霜林。

形式: 七言绝句

偃王城

逃战彭城似去邠,兴王可即废为臣。

中原多少堪忧事,劳苦君王八马奔。

形式: 七言绝句

偶书三首(其三)

周郎战处沧江回,鱼龙荡潏山石摧。

荆州艨艟莫举楫,走君不劳一炬灰。

当年雄豪谁复在,乔木荒烟忽千载。

蕲州截竹作笛材,一写山川万古哀。

形式: 古风

偶书三首(其二)

穷愁昼夜阴如一,夜不见星朝蔽日。

枯畴已穫大野空,怒江未落连洲没。

长鱼泼剌不受钓,渔子高眠守蓬荜。

紫髯旧宫谁复游,鼎峙雄心久萧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