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子仁黄河二首(其一)

禹功疏凿过忧勤,海内山川自此分。

元气浑沦通地脉,孤光迢递贯天文。

母金伏砾秋逾盛,阴火藏渊夜不焚。

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杨载所作,名为《次韵陈子仁黄河二首(其一)》。诗中以黄河为载体,展现了对自然力量与宇宙规律的深刻思考。

首句“禹功疏凿过忧勤”,开篇即赞扬了大禹治水的功绩,通过辛勤的劳作,疏导了洪水,稳定了大地。这一句不仅歌颂了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勇气,也暗含着对后世治理国家、社会秩序的启示。

接着,“海内山川自此分”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大禹治水对地理格局的影响,将广阔的海内山川划分得井然有序,体现了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共生。

“元气浑沦通地脉,孤光迢递贯天文”两句,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哲学思考,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与宇宙的宏观结构联系起来,暗示了天地间存在着一种不可见但又无处不在的“元气”,它贯穿于地脉之中,又与天体的运动相呼应,展现出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母金伏砾秋逾盛,阴火藏渊夜不焚”描绘了自然界中的特定现象,如金属在秋天更加璀璨,深藏的阴火即使在夜晚也不熄灭。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也寓意着自然界中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奥秘与生命力。

最后,“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总结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鱼龙等生物在水中自由变化,最终却都汇聚到西北,形成了风云变幻的景象。这既是对自然界生态循环的描述,也是对宇宙万物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宇宙规律的深刻理解。杨载巧妙地将历史、自然、哲学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宏大的自然画卷,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收录诗词(186)

杨载(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字:仲弘
  • 籍贯:浦城(今福建浦城县)
  • 生卒年:1271—1323

相关古诗词

次韵陈子仁黄河二首(其二)

阴阳为沴黄河溢,北度艰难拥万艘。

齐楚百城防雉堞,淮沂千里避鸿涛。

耕锄已失天时正,流徙争依地势高。

此日朝廷忧水患,须明利害策贤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望海

海门东望浩漫漫,风飓无时纵恶湍。

黑雾涨天阴气盛,沧波衔日晓光寒。

岂无方士求灵药,亦有幽人把钓竿。

摇荡星槎如可驭,别离尘土亦何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罗云叔归山中

黄石山原风物幽,贱子往年曾一游。

旧行?柘已成径,新艺禾麻应满畴。

冯衍能忘白首叹,谢安须为苍生忧。

馀杭溪上明日发,愁杀杨花吹客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留别京师

囊衣托载道傍车,人事匆匆岁欲徂。

风雨四更鸡乱叫,关河千里雁相呼。

芜菁散漫根犹美,桑柘萧条叶渐枯。

却向高丘重回首,五云缭绕帝王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