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尺山云居寺

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

行尽高深处,招提隐山腹。

往者灰烬馀,白塔但孤矗。

十年闹斤斧,有此千间屋。

阿师笑相语,异事子当卜。

今日钟报客,振响非人触。

病悴优婆塞,归梦到松菊。

诸圣惠三昧,警我烦恼毒。

卧听夜雨喧,起看晓云族。

去路犹恐迷,主人费斋粥。

形式: 古风

翻译

沿着溪流上坡,溪水随山势蜿蜒。
行至高山深处,寺塔隐藏在山腰。
过去这里只剩灰烬,唯有白塔孤独耸立。
十年间频繁砍伐,却建起了众多房屋。
师父笑着告诉我,奇异之事你应占卜。
今日钟声迎客,响动并非人力触动。
病弱的居士,归乡之梦中满是松菊。
众圣的智慧,提醒我解脱烦恼。
夜里躺着听雨声嘈杂,清晨起来看云海翻腾。
怕迷失前行之路,主人殷勤提供斋粥。

注释

循:顺着。
溪:小河。
坡坨:山坡。
曲:弯曲。
招提:寺庙。
腹:腹部。
异事:奇异之事。
卜:占卜。
钟报客:钟声迎接客人。
触:触碰。
病悴:病弱。
优婆塞:居士。
三昧:佛教中的定境。
烦恼毒:烦恼。
喧:嘈杂。
晓云族:清晨的云层。
去路:道路。
迷:迷失。
斋粥:斋饭和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曲尺山云居寺的生活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寺庙建筑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隐逸心境和对佛法的向往。

“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两句通过溪水随山势蜿蜒的画面,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与山水相融合的生活态度。

“行尽高深处,招提隐山腹。”诗人在山深林密的地方建造了自己的居所,这里的“招提”可能指的是寺庙的建筑物,如佛塔等,而“隐山腹”则形象地表达了这种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往者灰烬馀,白塔但孤矗。”这里描绘了一种废弃古迹的景象,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代的回忆或者见闻,但在这废墟之中,唯一醒目的仍是那座白色的佛塔,它独立而立,显得格外突出。

“十年闹斤斧,有此千间屋。”诗人通过十年的辛勤劳作,建造了许多房屋,这里可能隐含着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和满足。

“阿师笑相语,异事子当卜。”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然处之的态度,“阿师”可能是对某位佛教上人的尊称,“异事”则可能指的是一些超自然或者难以解释的事情,而“子当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和期待。

“今日钟报客,振响非人触。”这两句描写了寺庙钟声的景象,通过“振响非人触”来强调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这里的钟声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召唤。

“病悴优婆塞,归梦到松菊。”诗人的身体状况可能并不理想,但他心中的平静和对佛法的追求让他的精神世界得以安慰,“归梦”则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诸圣惠三昧,警我烦恼毒。”这两句中,“诸圣”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菩萨或者祖师,而“三昧”在佛教中是深层次的禅定状态,这里的“警我”则表达了诗人通过佛法来警醒自己、远离世间烦恼和毒害的心态。

“卧听夜雨喧,起看晓云族。”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在夜晚聆听雨声,在清晨观赏云景的生活情趣,这里的自然界变换不居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最后,“去路犹恐迷,主人费斋粥。”则表现出了诗人对出发前路途的担忧,以及对于寺庙主人的关心和照顾的感激之情。

收录诗词(218)

王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冯申之游灵泉韵

名山起高兴,不惜马首东。

沙边一著眼,翠光已浮空。

踏遍桑柘村,所向渐不同。

溪细山疑合,谷转路始穷。

莹净白玉界,芬馥青莲宫。

元知境过清,乘春乃昭融。

尚馀半残花,伴我酒颊红。

拂石爱少藓,披林怯多风。

安得身无事,来对禅寂翁。

虑沉灯影外,慧发鸟声中。

庶遂老岩壑,此行太匆匆。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次何子应登赋楼韵

使君来作牧,众若倚南山。

时节当授衣,已念赤子寒。

驾言出登眺,岂为景趣繁。

民风指顾中,惠术良欲殚。

纾怀有佳句,伏诵一再叹。

从今安田里,不度百牢关。

形式: 古风

次韵子春

微风度疏竹,青灯照孤影。

起寻千载书,坐对一夕永。

念昔走京师,啖蔗入佳境。

注传拟杜癖,说诗配康鼎。

讵识豹雾深,但爱虎文炳。

荐绅满朱紫,人物称袖领。

经义有寸长,富贵在食顷。

弹冠欲慕贡,洗耳宁思颍。

自从铁林骑,来污金华省。

几年强求活,百事付幽屏。

慵便麈柄闲,病怯牛衣冷。

借书试探讨,掩关谢驰骋。

新闻渺无得,旧学粗可整。

铅笔伴曹褒,虮虱欺王猛。

自怜亡奇者,才拙乃素禀。

誓为漫浪叟,毕此须臾景。

升沉岂殊致,行止贵深省。

嘉言谁起予,虚心期一请。

形式: 古风

次韵任元受除夕

九重无路扣天阍,万里何时返荜门。

岁晚浓愁催白发,夜来只影落寒樽。

谁令兴发水云国,独忆春归花柳村。

知有笔端三昧力,试将些语为招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