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渭上耕屯望一秋,鼓行那复更迟留。
落星误尽痴儿辈,长说宣王抗武侯。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孙应时的作品,名为《读通鉴杂兴(其五)》。在这短暂的四行中,诗人通过描绘农事和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渭上耕屯望一秋”以渭水河畔的耕种场景开篇,渭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河流,常被诗人用来寄托情怀。这里,“望一秋”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奈感受,一年四季转眼间就过去了。
“鼓行那复更迟留”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不等人的主题。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进退常以鼓声为号,这里“鼓行”象征着历史的推进和时间的流逝,而“那复更迟留”则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当前急促生活节奏的无力感。
第三句“落星误尽痴儿辈”中,“落星”可能指的是流星,象征着瞬息即逝的美好事物。这里“痴儿辈”则是诗人自喻,用以表达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和不舍。
最后一句“长说宣王抗武侯”则引出了历史上的一个故事,即周宣王与武侯(即晋文公)的交战。这里,诗人通过这个历史事件来表达对往昔英雄事迹的怀念,以及对于无法挽留过往英勇的事实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农耕景象作为开场,然后转向对历史变迁和个人生命有限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历史观。
不详
寒儒事业趁三馀,细字篝灯手自书。
眼底牙签富连屋,妙年公子意何如。
苍山万叠锁荒烟,百道清溪思悄然。
只有东风偏识路,马蹄花发自年年。
杜鹃声里谷幽幽,绿水平溪日夜流。
花落空山人不到,一川烟雨起春愁。
寒草岩前春鸟啼,桃花无数点清溪。
我行已到神仙窟,不比渔郎此路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