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知县省食费韵

食馔不须丰,古人贵量腹。

一饱尚何求,八珍非所欲。

犀箸厌未下,但折平生禄。

造物赋人料,多少有数目。

更思途中殍,皆缘食不足。

庄叟重鹁食,此篇时一读。

形式: 古风

翻译

饮食不必过于丰盛,古人看重的是适度填饱肚子。
已经吃饱了还有什么需求呢?再美味的珍馐我也无意享用。
即使面对珍贵的象牙筷子也无心使用,只因它们折损了我一生的俸禄。
大自然赋予每个人的食物定量,都有其定数。
更要想到路上的饿殍,都是因为食物供应不足造成的。
庄子重视节俭饮食,时常阅读这样的篇章以提醒自己。

注释

食馔:饮食。
丰:丰富。
量腹:适度填饱。
一饱:吃饱。
八珍:珍馐佳肴。
犀箸:象牙筷子。
造物:大自然。
赋人:赋予人。
途中殍:路上的饿殍。
庄叟:庄子。
鹁食:节俭饮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继先所作,名为《和张知县省食费韵》。诗中表达了对简约生活、节俭理念的赞美,以及对于过度奢侈行为的批评。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开篇“食馔不须丰,古人贵量腹”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饮食应适量,不需过多。这里的“量腹”指的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对待物质享受。

接着,“一饱尚何求,八珍非所欲”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奢侈生活的拒斥。“一饱”即吃饱了,已经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无需追求更多的奢华食品如“八珍”,强调的是精神上的淡泊与自律。

“犀箸厌未下,但折平生禄”则是说,即便是贵重之物也无需过度追求,只要能满足基本生活即可。这里的“犀箸”指的是用犀角制成的高级餐具,表达了对奢侈品质的抗拒。

“造物赋人料,多少有数目”则是说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限度量的,这里暗示了天地万物皆有其规律,不可无限索取。

在接下来的“更思途中殍,皆缘食不足”中,“途中殍”意指旅途中的困顿和不便,诗人认为这都是因为饮食过度或不适所致,反映出诗人的生活哲学,即以简约为宜。

最后,“庄叟重鹁食,此篇时一读”则是说即便是在宴席中,也应保持节制的态度,而不是放纵无度。这里“此篇时一读”可能是指在特定场合阅读这首诗,提醒人们要有节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人生活哲学的颂扬和对奢侈行为的批评,传达了诗人对于适度、简约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对物质欲望的警示。

收录诗词(210)

张继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道正,“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天师、、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 字:嘉闻
  • 号:翛然子
  • 籍贯:林灵素真
  • 生卒年:1092-1127

相关古诗词

诗一首

白云闲似我,我似白云闲。

二物俱无心,逍遥天地间。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删]韵

青城洞阳大人

青城老洞翁,名籍丹台上。

日日诵黄庭,感得祥云降。

形式: 五言绝句

思青城翁

一别青城翁,今经数旬朔。

天炎春气阑,山花旋零落。

时时与攀慕,西眺步瑶阁。

无乃恋人间,笙歌正酣乐。

归来方外俦,践我绿岩约。

回照闪馀辉,芙蓉出金削。

形式: 古风

浩然子观筇竹杖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