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子观筇竹杖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原本生长在子猷的园林中,今天却被我摘取握在手里。
我自怜高尚的节操空无一物,只能在野外山路上与它相伴。

注释

子猷:晋代书法家王徽之的字,这里代指园林主人。
园里枝:子猷园林中的树枝。
今朝:现在,当前。
分取:采摘。
手中携:拿在手中。
自怜:自我怜惜。
高节:高尚的节操。
虚无物:没有实物陪伴。
野外:户外,野外。
山行:在山上行走。
得共伊:能与它相伴。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继先的作品,名为《浩然子观筇竹杖》。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都极富有特色,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生活情趣及对自然物象的独到感悟。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筇竹杖的喜爱与珍视。子猷即浩然子,据传说他曾以筇竹为杖,行走江湖,因此诗中的“本是子猷园里枝”暗示了这一典故。诗人将这份崇敬之情转化为对筇竹的亲近感受,不仅在精神上与浩然子相通,更是在现实中将其手中携带,彰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一种超脱和孤傲的情怀。诗人自谓“高节”,表明其品格高洁,不为世俗所动摇。而“虚无物”则说明诗人的淡泊名利,清贫自守。他选择在野外山行,与筇竹杖为伴,这份简单而又纯粹的相处,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和安宁。这里的“共伊”,伊指筇竹,表明诗人与筇竹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筇竹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210)

张继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道正,“翛然子”。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葬安徽天庆观。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终生未娶,无子,有《虚靖语录》七卷。的思想影响了心学大师陆九渊。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天师、、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 字:嘉闻
  • 号:翛然子
  • 籍贯:林灵素真
  • 生卒年:1092-1127

相关古诗词

钱塘有作

红霞映朱栏,白云隐青山。

尘中人不到,双鹤舞柴关。

瑶琴一曲诗数篇,山童煮茗炉无烟。

为思尘世去游乐,一别洞天今几年。

湘江江上月初白,湘浦浦边风色清。

断肠声咽玉笛碎,愁杀霜堤多少情。

人生总浮云,仙家依旧春,归去来兮乐吾真。

形式: 古风

寄林太守

长生门户谁不爱,只要自己下功大。

九宫台上黄芽生,白玉池边蟠桃在。

撞动天关鬼神伏,拨转地轴阴魔败。

河车搬上九重天,日月鍊成金世界。

形式: 古风

虚空歌

虚空荡荡无边岸,日月东西互宾饯。

东宾西饯几时休,生死场中如掣电。

本来真性同虚空,光明朗耀无昏蒙。

偶因一念落形体,为他生死迷西东。

堪叹世人全不觉,死即哀兮生即乐。

不知生是死根由,只喜东升怕西落。

东升西落理当然,休将情识相牵缠。

不信但看日与月,朝昏上下常周天。

生非来兮死非去,无有相因随所寓。

六道轮回浪著忙,真人止在虚空住。

真人住处无室庐,邻风伴月同清虚。

莫谓灵光只些子,包罗法界无遗馀。

法界包罗大无外,密入纤尘小无内。

饥寒灾祸不能加,物物头头归主宰。

一堆尘土百年形,如舟泛水凭人行。

忽朝舟坏人登岸,枯木无主从沉倾。

莫腐莫回顾,万水千江几番渡。

这回到岸好焚舟,不须更说波涛苦。

有缘舟居不居舟,终不虞昨夜风雷撼山岳。

虚空不动常如如,识得真空方不昧,古往今来镇长在。

掀翻世界露全身,尽度众生超苦海。

真空消息非顽空,纵横变化无终穷。

听我一歌空里曲,铁蛇飞上昆崙峰。

形式: 古风

野轩歌

四海鲸鱼不足钓,纵使上钩吾不要。

三岛神仙不足誇,长生不死数如麻。

惊人名誉不足恃,万古英雄一场戏。

些些富贵不足欣,何如野轩卧闲云。

洞然劫火纤芥尽,此时睡著都不闻。

野轩野轩在何处,宇宙茫茫无入路。

十千仙子浪中潜,百万抟鹏地底度。

此一轩,实奇特,神不知,鬼不测。

东彻西,南彻北,中心一窍尘沙国。

尘沙国界有微尘,一一微尘一真人。

一一真人一真源,威仪队仗数亦然。

时人若见野轩叟,正眼一觑皆奔走。

呵呵呵,千古万古野轩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