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桃花菊一章

潘郎尝望尘,陶令亟避俗。

胸中定何如,清浊在一瞩。

河阳艳桃春,彭泽郁秋菊。

所好邈如许,二子殊品目。

诗人易评量,忍使混衡斛。

当使冰鉴磨,要遣须眉烛。

勿容脂粉姿,滥入圭璋录。

神仙真渺茫,浪说武陵谷。

不如临清潭,饮水乐自足。

谁令春雨红,点污秋株绿。

寒根岂无知,风霜怒应蓄。

令尹非安仁,腰带肯轻束。

脱巾漉酒浆,黄花泛新馥。

形式: 古风

翻译

潘郎曾向往世俗繁华,陶渊明急于远离尘嚣。
他的内心如何,只需一眼就能分辨清浊。
河阳的桃花盛开于春天,彭泽的菊花则在秋季繁茂。
他们的喜好如此不同,两人品质独特。
诗人的评价往往轻易,怎能混淆他们的价值?
应当让公正的评判如冰镜般明亮,照亮他们的才华。
不应让脂粉气充斥,滥竽充数进入名流之列。
神仙之事虚无缥缈,谈论武陵源只是空谈。
不如靠近清澈的潭水,享受饮水的简单快乐。
是谁让春雨染红花朵,又弄脏了秋天的翠绿枝头。
寒冷的根茎难道没有感知,它们在风霜中积蓄力量。
令尹并非只知安逸之人,腰带岂能随意束紧。
他解下巾帽滤酒,黄花的香气在新酿中飘散。

注释

潘郎:指潘岳,以其美男子形象象征世俗繁华。
陶令:指陶渊明,以其隐居避世的形象。
瞩:注视,观察。
河阳:古地名,以桃花著名。
彭泽:陶渊明的故乡,以菊花闻名。
品目:品质和类别。
衡斛:衡量器具,比喻评价标准。
冰鉴:比喻公正的评判。
须眉烛:形容有才华的人。
圭璋录:比喻名流或杰出人物的名录。
武陵谷:源自《桃花源记》,象征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饮水乐自足:比喻简单的快乐。
春雨红:形容春天的花朵。
秋株绿:秋天的植物。
风霜怒应蓄:形容植物在逆境中积蓄力量。
令尹:古代官职,此处指有权力的人。
安仁:指安逸、懒散。
漉酒浆:滤酒。
黄花:菊花。

鉴赏

这首宋诗《咏桃花菊一章》是陈东所作,通过对潘郎(潘岳)和陶令(陶渊明)两位古代文人对世俗的不同态度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性的赞赏与追求。首句“潘郎尝望尘,陶令亟避俗”以潘岳和陶渊明为例,暗示了诗人对于清高人格的向往。

接下来,“胸中定何如,清浊在一瞩”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清澈与浑浊的区别,通过目光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诗人将桃花和菊花分别与潘、陶二人联系起来,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河阳艳桃春,彭泽郁秋菊”。

诗人认为,真正的诗人应该公正评价,不应混淆品质:“诗人易评量,忍使混衡斛”,意指评价诗人不能仅凭表面,而应深入其内心。他倡导如冰鉴般的明察,以及如烛火般的洞察力,以区别真正的才德。“勿容脂粉姿,滥入圭璋录”则批评那些徒有其表者,不应被误入名流之列。

诗人还借用了神仙和武陵谷的典故,表达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但最终认为“不如临清潭,饮水乐自足”,即享受平凡生活中的简单快乐更为实在。他批评春雨使秋株变色的不公,寓意世事变迁中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以“令尹非安仁,腰带肯轻束”暗喻,指出真正的贤者不会轻易妥协,就像令尹(楚国官职)不会随意放松自我要求。结尾处“脱巾漉酒浆,黄花泛新馥”则描绘了一幅饮酒赏花的闲适画面,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简朴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赞扬了清高、独立的人格特质,并倡导在纷扰世事中保持自我,追求真我价值。

收录诗词(36)

陈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出生于一个“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的家庭。很早就有声名,洒脱不拘,不肯居于人下,不忧惧自己的贫寒低贱。蔡京、王黼当时用事专权,人们不敢指责,只有无所隐讳忌讳。他参加宴会集会,在座的客人害怕连累自己,都避开他。后来以贡士进入太学

  • 字:少阳
  • 生卒年:1086~1127年

相关古诗词

夜饮二绝(其二)

欣然有意引陶潜,此意何妨俗士嫌。

三百青钱亦希有,速将趁取夜厌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送友人丧二绝(其二)

初成大厦势巍巍,有意于门驷马车。

未乾壁土君先已,贺燕翻随吊鹤飞。

形式: 七言绝句

谒王乐道之子闻方饭绝客一绝

晚生恨不及前辈,来访诸郎观典型。

吐握风流何寂寞,满林风竹自秋声。

形式: 七言绝句

谢温州黄仲达送鄂州瓜齑

黄夫子从汶上来,三束瓜齑送风土。

应知我亦困齑盐,肯食沽酒与市脯。

食肉者鄙无远谋,甲第纷纷何足数。

饭蔬饮水真乐哉,千古风流想尼父。

形式: 古风 押[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