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峡

水如奔箭穿霞壁,舟与浪花相拒敌。

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

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

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

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水流的迅猛与力量,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首句“水如奔箭穿霞壁”,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如同箭矢般快速穿过云霞,展现出水势之急与气势之盛。接着,“舟与浪花相拒敌”一句,通过舟与浪花的对抗,进一步强调了水流的汹涌澎湃。

“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描绘了水流冲刷山岩,仿佛要将千山万壑都摧毁,而一石在水中依然承受着水流的冲击,显示出水流的不可阻挡之力。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则通过风与惊涛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壮观景象,同时暗示了光线与水汽相互作用形成的美丽彩虹。

“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对比了不同江段的潮汐现象,体现了地理环境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通过比较北江和西江的水流特性,突出了西江水流的强劲与力量。

“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将水流比作龙门,形象地描绘了水流在峡谷中汇聚、冲击的场景,仿佛要将一切力量都释放出来。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描述了水流从源头汇集,最终流入大海的过程,强调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持久力。

“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最后两句总结了水流的力量与影响,即使在三峡这样的险峻之地,水流也能够倾泻而下,不减其势,展现出自然界的伟大与神奇。

整首诗通过对水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蕉布行

芭蕉有丝犹可绩,绩成似葛分絺绤。

女手纤纤良苦殊,馀红更作龙须席。

蛮方妇女多勤劬,手爪可怜天下无。

花练白越细无比,终岁一匹衣其夫。

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

入筒一端重数铢,拔钗先买芭蕉树。

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

增城女葛人皆重,广利娘蕉独不知。

形式: 古风

查君来自黔中赠之

怜君万里事孤征,艰难来自黔阳城。

黔阳乃是烟雾海,天无三日能乾晴。

雨师最好黔阳地,霢霢濛濛岂天意。

三年未洗战场红,红满黔阳皆血泪。

啾啾新鬼多王侯,可怜白骨成山丘。

英雄岂合建大义,杀身自古因春秋。

水深火热天所喜,汤武之世皆逆理。

君臣一炬谢生灵,赤县神州终已矣。

君向黔阳吊战场,仲家黑白邀壶觞。

腐肉之中相饮食,乌鸢往往争肝肠。

争肝肠,中有馨香是国殇。

生降差比部尉强,君行莫与别阿梁。

形式: 古风

赠周文学

君如琼树方敷荣,又似玉壶冰至清。

三岁珊瑚色尽赤,五年孔雀尾全成。

年少周郎古所羡,况复聪明是才彦。

不工顾曲但读书,文章已见云霞变。

幽轩列植多名葩,美盎滋兰尽发芽。

香煎水熟风微起,琴写泉声月正华。

书多不用徒渔猎,至道从来少枝叶。

古圣精微在六经,神明一片宜相接。

形式: 古风

七星岩磨厓题名歌

七星化作七芙蓉,斗柄乃是玉屏峰。

中有夹天千尺峡,天开一罅烟重重。

振策飞厓同我友,摩挲怪石云濡手。

心怜绝壁势争雄,欲得蛟螭字如斗。

君也今之顾八分,石经瘦劲汝其伦。

墨气淋漓山鬼泣,无端破我苍苔痕。

白石肌肤如玉雪,磨砻欲出巨灵血,数声斧外何清越。

石工一字一螺金,丁丁日夕愁穿穴。

石火射人光不寒,为君留得冰雪肝。

姓名他日谁不朽,置身且学此峰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