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严经

学道證声闻,习气犹未断。

百生恩爱情,会遇终恼乱。

阿难佛宠弟,亦遭淫女难。

神咒摄来归,宿业坚冰泮。

快演涅槃门,反复徵所见。

文殊更说偈,明指圆通岸。

其馀肆口言,心真自一贯。

三界七趣中,有相无非幻。

最后大慈悲,力破邪女叛。

天魔与外道,从此悉销散。

形式: 古风

翻译

学习佛法追求声名,习气仍未完全消除。
百世的恩爱纠葛,最终都会引发烦恼纷扰。
阿难,佛祖的宠爱弟子,也遭遇了美女诱惑的困境。
借助神咒的力量,她回归正途,过去的罪业像坚冰开始融化。
迅速展现涅槃之门,反复验证所见真理。
文殊菩萨又讲述新的偈语,明确指出通往圆通的道路。
其他人随意言论,但内心纯净的人始终如一。
在三界七趣的轮回中,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虚幻的。
最后的大慈大悲之力,能击破邪女的迷惑。
天魔和外道从此消失,一切混乱得以平息。

注释

习气:长期养成的习惯或倾向。
恩爱情: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恼乱:困扰、扰乱。
阿难:佛教中的菩萨,佛祖的弟弟。
摄:吸引、引导。
宿业:前世的业障或因果。
涅槃:佛教中解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圆通: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
肆口言:随意说话,不受约束。
幻:虚幻,不真实的。
慈悲:对众生的怜悯和仁爱。
叛:背叛,偏离。
销散:消亡,解散。

鉴赏

这首诗名为《读楞严经》,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他通过阅读佛教经典《楞严经》的感悟,表达了对修行中世俗情感纠葛和佛法解脱的理解。诗中提到“证声闻”与“习气未断”,反映出修行者在追求佛法过程中仍需克服个人欲望和习惯。阿难的故事被用来说明即使是佛门弟子也可能面临诱惑,但通过神咒的力量,可以化解业障。

诗人强调了《楞严经》中的“圆通门”和“涅槃”理念,认为一切现象皆为幻象,唯有真心才能贯穿始终。他指出在三界七趣的流转中,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都是虚幻不实的。最后,大慈大悲的力量能够战胜邪魔和外道,使得困扰修行者的障碍得以消除。

整首诗以佛教故事和哲理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修行体验,体现了宋代理学与佛教思想的交融。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陪程元诏文彧李久善游汉州天宁元诏有诗见遗次韵答之

四海岂无兄弟亲,气合行须同父母。

相逢坐语忽移时,不觉朝餐辄过午。

品评人物妙雌黄,议论邦家入覼缕。

危言齰舌久自吞,幽愤填膺欣欲吐。

字字珠玑落齿牙,篇篇锦绣裁胸腑。

已惊大敌森戈矛,端笑羸师卧旗鼓。

怜君风韵过诸王,顾我才情非小杜。

何当再访南归僧,不耻更问西来祖。

欲登塔级挽晴云,更试茶瓯泼新乳。

平生识面有千百,屈指论心无四五。

偶然流水遇知音,为抱焦桐弄宫羽。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晚晴

朝来寒露重,旭日庆新晴。

长空烟霭净,遥岑锦绣明。

野竞农夫穫,路多游子行。

岁事竟如何,且欲供粢盛。

矧彼关外戍,仰哺十万兵。

粮运傥不绝,因缘活此生。

吾家有瘠田,努力事躬耕。

宁辞畎亩劳,每作风雨惊。

心期了租赋,敢望仓箱盈。

耋龄无多日,妄意观太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虚舟二首(其二)

野航一逍遥,湖海意自足。

翩翩犯斗牛,谁谓推平陆。

形式: 五言绝句

虚舟二首(其一)

浮游世界海,无心舟自虚。

簸荡从滔天,不管风涛虞。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