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檀衣赞二首(其一)

古佛身上衣,佛佛相付授。

慈母爱儿心,针针自成就。

是故吾双峰,自少至白首。

护惜如镜奁,一尘不敢受。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

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

纷纷五群众,来观亦顶礼。

平时放逸心,化作额间泚。

将见衣匣前,泚流似江水。

咨尔淮山神,守护当奉职。

无使尘涴侵,无使云润湿。

谛观不敢瞬,心折三叹息。

形式:

鉴赏

这首诗以“出檀衣”为题,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法传承与修行者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诗中将“古佛身上衣”比作佛法的传承,强调了佛法从一代传到另一代的过程,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一样,充满了深情与细致。诗人以此表达对佛法传承的尊重与珍视。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从年轻到年老,始终像守护镜子的奁盒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佛法,不让任何尘埃玷污。这不仅体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之心,也暗示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佛法的不懈守护。

“何以出檀名,此时无别虑。”这一句则进一步解释了“出檀衣”的意义,即通过这件衣服的制作和使用,可以体现修行者的纯净心性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而无需额外的考虑或顾虑。

后半部分,诗人以“如持油钵行,如蹑独木渡”描绘了修行者在佛法道路上的艰难与坚定,比喻他们如同手持油钵前行,小心翼翼,又如同踏过独木桥,步步为营。这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谨慎与执着。

“永怀毗尼藏,一旦成万古。”这句话强调了佛法的永恒价值,即使在短暂的一生中,修行者也能通过遵循佛法的教义,留下深远的影响,成为万古流传的典范。

最后,诗人描绘了众多信徒前来观瞻的情景,他们的内心因佛法的启迪而发生转变,从最初的放逸变为恭敬与敬畏。这反映了佛法对人心的深刻触动和转化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出檀衣”的赞美,不仅颂扬了佛法的神圣与伟大,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崇敬,以及佛法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中的重要性。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出檀衣赞二首(其二)

此出檀衣,慈母授我。不敢手扑,矧敢覆卧。

五十馀年,俨临清众。寒暑不易,尽形受用。

师后当知,商那和老。于母腹中,披九枝草。

形式:

传衣阁赞

达磨信衣,转相传付。四传至今,今以付汝。

受授惟艰,命如悬絮。法遍沙界,此衣乃住。

想见峰前,父子相语。唯僧行月,以阁其处。

坐令朱栏,环绕云雨。

形式:

栽松道者真身赞

生死变灭,如沤在海。无有处所,浩然茫昧。

而此老人,游戏自在。出死入生,初无限碍。

譬如壮士,脱袍著铠。令铠与袍,俨然相对。

是故山中,两身俱在。凡夫众生,为眼所盖。

为抉其膜,使生光彩。

形式: 四言诗

定身岩赞

淮山深处,容我卓锡。树下经行,岩间宴寂。

六十馀年,胁不至席。天子三诏,掉头不应。

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摇海惊,天空地迥。

后代儿孙,则反于是。如乳中虫,贪嗜世味。

我寻其迹,为陨涕泪。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