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八景(其六)长安晚渡

平芜断楚迷行路,野渡茫茫烟水暮。

孤舟隔岸呼不来,落日寒沙点鸥鹭。

浮云万里空悠悠,长安不见令人愁。

长安在西向东笑,欲借两腋天风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叶可权的《遂昌八景(其六)长安晚渡》描绘了一幅苍茫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晚渡图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远方的深切思念。

首句“平芜断楚迷行路”,以“平芜”、“断楚”描绘出一片辽阔而略显荒凉的景象,暗示了诗人行路的艰难与迷茫。接着,“野渡茫茫烟水暮”一句,通过“野渡”、“烟水”、“暮”等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孤舟隔岸呼不来,落日寒沙点鸥鹭”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孤舟独行于江面,与对岸相隔,似乎无法沟通,而落日余晖下的沙滩上,鸥鹭点点,更添了几分寂寥之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画面,也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浮云万里空悠悠,长安不见令人愁”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象征着理想与希望。然而,诗人却因距离遥远而无法到达,这引发了深深的忧愁。这里的“浮云万里”既指实际的云彩,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飘渺与迷茫。

最后一句“长安在西向东笑,欲借两腋天风秋”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想象自己能够借助天风飞翔,穿越万里的距离,到达心中的长安。这一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也体现了其乐观与坚韧的精神面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在困境中仍保持的乐观态度。

收录诗词(6)

叶可权(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申镇庙

凌晨策马趋灵宫,萦纡一径松萝重。

两山对耸忽开豁,参差殿阁苍烟封。

溪回路转得平土,云间鸡犬存庄农。

庙庭乔木巢野鹤,沙濑虎蹄遗新踪。

仰观绝顶倚霄汉,陪山剑戟攒群峰。

霏霏岚光翠欲滴,深林绿动春意浓。

包含元气蓄雷雨,巨壑湛蔚藏神龙。

天香屡降新年谷,有司时祀宜弥恭。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题明秀亭

漓江东过昭州城,城边虚敞明秀亭。

昔人创意岂云偶,爱此水秀山光明。

隔江荔浦云横岭,西山铜鼓烟迷顶。

万劫金钟古殿荒,千寻玉井沈波冷。

往年城市连江居,即今郊野无村墟。

凄凉三县赋役少,寂寞孤城楼橹虚。

我曾十年摄其守,防虞听事重营久。

几番舟楫重经过,屈指年华数来九。

髦倪见我重伤神,繁华一去如浮云。

府公俱是豪俊客,谓当鼓舞新斯民。

青云飘风惜时晚,白日留顾下邱坂。

何人为我呼梅公,山头啼鸟山花红。

一杯磊落浇心胸,写诗作向临江风。

形式: 古风

题刘材之家子昂书映雪轩扁

吴刚粉月成琼屑,洒向人间沃春热。

东风刮地清梦阑,门外好山青不得。

白云著雨飞难起,晓来化作湘江水。

湘水娟娟照美人,对此心开几千里。

临池落笔幽思多,白须道士来相过。

日斜写得黄庭去,锦笼却送山阴鹅。

山阴春尽美人老,茂陵刘郎拾瑶草。

瑶草年年吹古香,至今残雪明松表。

形式: 古风

题刘松年卢仝烹茶图

老屋颓垣洛城里,绿树团阴照窗几。

石床散帙有馀清,应是先生睡初起。

竹炉火暖苍烟凝,碧云浮鼎香风生。

白头老媪不解事,时间蚓窍苍蝇声。

柴扃日高为谁启,有愧邻僧频送米。

长须裹头始出门,想为韩公置双鲤。

松年图此宁无情,似觉七碗通仙灵。

何当更画月初出,仰天涕泗行中庭。

绝怜牛李方倾轧,独羡先生保贞白。

孤忠耿耿孰与同,足配能诗杜陵客。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