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佛法的追求。首句“浮世光阴有几何”,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时间如白驹过隙。接着“谁能挈挈又波波”表达了对世俗忙碌生活的厌倦,比喻人们在生活中的奔波忙碌如同被牵着走一般,没有自主性。
“厨空旋去寻黄独,衲破方思剪绿荷”两句,通过描述饥饿时寻找食物(黄独)和僧衣破旧后想要缝补(剪绿荷),形象地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朴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麈尾罢拈言语断,佛经忘看蠹鱼多”中,“麈尾”是古代文士手持的拂尘,这里象征着日常的闲适与谈话。诗人放下麈尾,意味着停止了日常的社交活动,专心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而“佛经忘看蠹鱼多”则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即使在阅读佛经时,也被蛀虫所吸引,暗喻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世间现象的好奇。
“可怜身在袈裟下,趣境攀缘事事过”最后两句,诗人感慨自己虽然身着僧衣,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和追求却像流水般匆匆过去,未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佛法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