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钟惺所作,题为《暮春水仙花(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偶遇水仙花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水仙花在暮春时节的独特魅力。
首句“偶向残冬遇洛神”,以“洛神”比喻水仙花,形象地描绘了水仙花在冬末春初之际绽放的景象,如同洛水女神般美丽而神秘。这句诗不仅赞美了水仙花的外貌,也暗示了它超凡脱俗的气质。
次句“孤情只道立先春”,进一步刻画了水仙花独立于严冬之后,率先迎接春天的坚韧与勇气。这里的“孤情”既指水仙花在冬末春初的孤独绽放,也暗含了诗人对水仙花坚韧不拔精神的赞赏。
第三句“今从九月过三月”,巧妙地运用时间概念,将水仙花的生长周期与季节更替联系起来,强调了水仙花从九月开始孕育,直至三月盛开的过程。这种时间跨度的描述,不仅展现了水仙花生长的漫长与耐心,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的永恒。
最后一句“疑是前身与后身”,表达了诗人对水仙花独特生命力的深刻感悟。他似乎在思考水仙花是否拥有前世今生,暗示了水仙花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生命力,以及它在诗人内心激起的无限遐想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水仙花在特定季节中的美丽与生命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