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

春期行晼晚,春意剩芳菲。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

雨花红半堕,烟树碧相依。

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春天即将逝去,春色依然繁盛。
计划在弯曲的溪流边举行修禊仪式,但还未试穿新衣。
雨中的花朵掉落了一半,绿树在烟雾中相互依偎。
惆怅地遥望梦境之地,远方的游子何时归来呢?

注释

春期:春季的晚期。
行:行走,此处指时光流逝。
晼晚:傍晚,引申为接近结束。
春意:春天的气息和景色。
剩:剩余,剩下。
芳菲:花草的香气,代指春色。
曲水:弯曲的溪流,古代习俗在农历三月三在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修禊:古代的一种民俗,于水边洗涤以祈福消灾。
披香:穿着香气袭人的衣物。
未试衣:还没有机会或心情试穿新衣。
雨花:落花在雨中。
红半堕:红色的花朵掉落了一半。
烟树:笼罩在烟雾中的树木。
碧相依:绿色的树木相互依靠。
怅望:惆怅地远望。
梦中地:梦境般的地方。
王孙: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呼,此处泛指远方游子。
底不归:到底何时回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怀念和不舍。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

"春期行晼晚,春意剩芳菲"中,“春期”指的是春天将尽的时候,“晼晚”形容日影西斜,意味着时间的流逝。春意即春天的气息,还有“剩”和“芳菲”的美好,但已经不再如初。

"曲水应修禊,披香未试衣"两句,通过对清凉河水适宜沐浴(修禊)和尚未穿上带有花香的衣服来表达春日里人们对自然之美的享受与期待。

接下来的"雨花红半堕,烟树碧相依"则是对景色的细腻描绘。雨后的花瓣如同轻纱般飘落,而那迷离的树木在烟雾中显得格外碧绿,彼此依偎。

最后两句“怅望梦中地,王孙底不归”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以及对逝去美好的回忆和无法重返的哀愁。这里的“王孙”意指古代贵族子弟,常用以象征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蓼虫

蓼虫事业无馀习,刍狗文章不更陈。

隐几自怜居丧我,倨堂谁觉似非人。

难堪藏室称中士,祗合箕山作外臣。

尚有少缘灰未死,欲持新句恼比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静照堂

任公蹲会稽,海上得招提。

净观堂新搆,幽寻客屡携。

飞檐出风雨,洒翰落虹蜺。

投老黄尘陌,东看路恐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豫章道中次韵答曾子固

离别何言邂逅同,今知相逐似云龙。

苍烟白雾千山合,绿树青天一水容。

已谢道涂多自放,将归田里更谁从。

庞公有意安巢穴,肯问箪瓢与万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读镇南邸报癸未四月作

赐诏宽言路,登贤壮陛廉。

相期正在治,素定不烦占。

众喜夔龙盛,予虞绛灌憸。

太平讵可致,天意慎猜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