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书怀

官路时风渐识情,一悲前计远愁生。

深秋寒气侵灯影,半夜疏林起雨声。

县印终年拘吏役,烟蓑何日避浮名。

穷通休问巢莲骨,大抵无徒是至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官道上的风渐渐带出了情感,让我想起之前的计划和远方的忧虑。
深秋的寒气穿透灯光,半夜时分,稀疏的树林里传来雨声。
整年被县印公务束缚,何时能穿上蓑衣远离世俗名声。
不要再去问穷困还是显达,毕竟莲花的洁净是它的本质。

注释

官路:官道,指官员常走的道路。
识情:显现情感,表达感受。
前计:过去的计划或打算。
远愁:远方的忧虑或挂念。
寒气侵灯影:寒冷的气流穿透灯光。
疏林:稀疏的树林。
县印:古代官印,象征职权。
拘吏役:束缚吏员的职责。
烟蓑:烟雨中的蓑衣,象征隐逸生活。
浮名:表面的、虚名。
穷通:穷困与显达,人生的高低起伏。
巢莲骨:比喻清高如莲花之骨。
无徒:不必,无需。
至清:极尽清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寇准的《秋夕书怀》,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处时的内心感受。首句“官路时风渐识情”,写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涯中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的逐渐体悟。次句“一悲前计远愁生”,流露出对过往决策的反思和远方忧虑的滋生。

“深秋寒气侵灯影”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寂静与凄冷,寒气透过灯光,显得更加孤寂。而“半夜疏林起雨声”则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落寞,雨声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格外清晰。

“县印终年拘吏役”反映了诗人作为官员,常年被公务束缚,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烟蓑何日避浮名”表达了他对摆脱世俗名利,过上简朴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穷通休问巢莲骨,大抵无徒是至清”,诗人感慨人生穷达不必过于执着,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清净,体现了他的淡泊和超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秋夜的景色和心境,展现了寇准对于仕途沉浮的深刻思考和个人品格的坚守。

收录诗词(299)

寇准(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1023)九月,又贬衡州司马,是时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 字:平仲
  • 籍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
  • 生卒年:961-1023

相关古诗词

秋日

江天物候潜衰变,气爽初疑夏景馀。

雨渍乱苔侵古壁,风飘红叶满荒渠。

晚云连岳幽藏寺,秋水澄江静见鱼。

昔岁一鸣无所恨,绿槐金蕊任萧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秋日怀友生

寂寂感离群,前期何足云。

人从秦岭别,蝉向楚江闻。

村送孤烟起,山空白日曛。

更逢疏叶落,愁绪转纷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秋日原上

萧萧古原上,景物感离肠。

远峤收残雨,寒林带夕阳。

溪声迷竹韵,野色混秋光。

吟罢还西望,平沙起雁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秋气凛然庭木将坠道谦上人有南征之役赋诗祖行

洪府多佳致,师今欲此行。

寒山连楚远,白浪浸吴平。

烟雨经秋迥,霜鸿入夜鸣。

到时春未暮,闲听鹧鸪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