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形式: 古风

翻译

寺庙靠近皇都,双层通道连接多座城池。
在早秋时节,皇帝前来访问禅寺。
曾经听闻大仙的教诲,清净之道追求无生无灭。
七宝并非我所珍视,首要的是修成万行。
名利与实相皆已寂灭,繁华又能带来什么荣耀。
金风带来了微微凉意,远处的烟雾如翠色水晶般凝结。
松林中的院子宁静,竹舍中回荡着深远的钟声。
环境幽深内心平静,道行高超看淡外物。
心满意足并非言语所能表达,提笔却满含情感。

注释

招提:寺庙。
迩:靠近。
皇邑:皇都。
复道:双层通道。
连:连接。
重城:多座城池。
法筵:佛事活动。
会:举行。
禅扃:禅寺。
大仙:高僧。
清净宗:佛教清净派。
无生:无我、无欲。
七物:世俗的珍宝。
匪:非。
万行:众多修行行为。
名相:名利之相。
双寂:寂灭。
繁华:世俗荣华。
金风:秋风。
扇:吹动。
微凉:微弱的凉意。
远烟:远方的云烟。
凝:凝聚。
翠晶:翠绿色的水晶。
松院:松树林中的院子。
静:宁静。
苔色:青苔的颜色。
竹房:竹制的房屋。
深磬声:深远的钟声。
境幽:环境幽深。
虑恬:内心平静。
道胜:道行高超。
意适:心情舒畅。
非说:无法用言语表达。
含毫:提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秋天的早晨,前往皇城参加法会,并访问禅师的情景。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一句,通过对皇城附近道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为整首诗设置了一个庄重的开场白。"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则明示了诗人当天的主要活动,是参加佛教法会,并访问居住在深山中的禅师。

接着,"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理解,即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达到心灵清净无为的境界。这也正是佛家所追求的"无生法忍"。

然而,对于物质财富和世间功名,诗中却表现出了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表明了诗人对内在修养的重视,而非外在的富贵荣华。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如"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环境氛围,这些都是佛家修行中常见的意境。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灵状态和情感体验:"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这几句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自然与佛法中所达到的宁静恬淡和超然物外的心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也通过其精美的景象描写,传递了一种远离尘世、寄情山水的心灵诉求。

收录诗词(34)

李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

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

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

懿此秋节时,更延追赏情。

池台列广宴,丝竹传新声。

至乐非外奖,浃欢同中诚。

庶敦朝野意,永使风化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

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

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

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

形式: 古风

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

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

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

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一章章十六句

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

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

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

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

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

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

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

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