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居止闲相近,临流野色分。
深秋山共见,清夜磬交闻。
静榻移明月,疏帘卷暮云。
相于别有趣,冷淡况同群。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邻近僧人的闲适生活,以及他们共享的自然景色和宁静氛围。首句“居止闲相近”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住所相邻,生活节奏悠闲的特点。接下来的“临流野色分”写出了他们临近溪流,可以一同欣赏田野风光。
“深秋山共见”进一步描绘了季节之美,诗人与僧人在深秋时节共同观赏山景,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夜晚,“清夜磬交闻”,清脆的木鱼声在静谧的夜晚中交织,增添了禅意。
“静榻移明月”写诗人将榻位移到明亮的月光下,显示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最后一句“疏帘卷暮云”则以窗帘轻卷的动作,暗示着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恬淡交往,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琐事时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清淡而富有诗意的生活,以及他们共同追求的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这是一首富有禅意的田园诗,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的韵味。
不详
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养病孤山下,消摇任野情。
闲门浸寒水,高槛露荒城。
砌月移杉影,岩泉隐磬声。
唯君许来此,相伴老馀生。
景色融融万卉新,潜知青帝又东巡。
阴崖竹树犹攲雪,暖砌莺花已觉春。
吟苦渐惊华发乱,身闲终忌俗流亲。
寥寥此意将谁说,回首禅门有故人。
往事那堪问,长江空渺然。
孤城闭残日,荒陇积寒烟。
沙涨中洲阔,潮冲古路偏。
莫疑陵谷事,即目是桑田。
夜久闻横笛,寥寥景更赊。
天容垂极岸,月色冷平沙。
静引乡心远,闲惊旅鬓华。
哀音殊未已,可处落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