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尉愿惇夫以琳上人书诗为示次韵

勉强冠裳四十馀,同官早岁亦山居。

朝来过我三竿日,袖有幽僧数纸书。

家住一廛何计反,官供五斗未应无。

闻渠秋后来相访,脱粟藜羹只自如。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勉强穿戴官服已经四十多岁,年轻时的同事也早已隐居山林。
早晨他来到我家,太阳已升起三竿,袖中藏着和尚赠送的几封信。
居住在简陋小屋,不知如何才能返回,官职虽微,俸禄勉强够用。
听说他秋天会再来拜访,那时我会准备糙米饭和藜菜汤招待他,一切如常。

注释

勉强:指不情愿或力不从心。
冠裳:古代官员的服饰。
山居:隐居山林。
过我:拜访我。
幽僧:深山中的僧人。
数纸书:几封信。
一廛:简陋的小屋。
何计:如何打算。
相访:来访。
脱粟藜羹:糙米饭和藜菜汤。
自如:自然,随意。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他以郭尉愿惇夫出示琳上人的书信为引,写下此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勉强冠裳四十馀”,描绘了诗人已届中年,但仍需勉强维持官场生活的状态。次句“同官早岁亦山居”暗示友人早年也曾选择隐居生活,与诗人形成对比。

“朝来过我三竿日,袖有幽僧数纸书”写友人来访,时间已是清晨,且带来几封僧人书信,透露出友人与僧人间的交往以及可能的禅意。

“家住一廛何计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居住简陋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官供五斗未应无”则暗示了诗人虽然官微禄薄,但生活尚能维持。

最后两句“闻渠秋后来相访,脱粟藜羹只自如”,诗人期待秋天友人来访,那时自己将以朴素的饮食招待,反映出诗人淡泊名利,重情谊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与友人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陪子瞻游百步洪

城东泗水平如席,城头远山涵落日。

轻舟鸣橹自生风,渺渺江湖动颜色。

中洲过尽石纵横,南去清波头尽白。

岸边怪石如牛马,衔尾舳舻谁敢下。

没人出没须臾间,却立沙头手足乾。

客舟一叶久未上,吴牛回首良间关。

风波荡潏未可触,归来何事尝艰难。

楼中吹角莫烟起,出城骑火催君还。

形式: 古风

陪毛君夜游北园

池塘草生春尚浅,桃李飞花初片片。

一尊花下夜忘归,灯火寻春畏春晚。

春风暗度人不知,满园红白已离披。

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

折花只恐伤花意,携客就花花定喜。

落蕊飘香翠袖中,交柯接叶灯光里。

雨练风柔雪不如,精神炫转影扶疏。

夜看飞燕胜朝日,月暗还须明月珠。

美人劝我殊非恶,明日雨来无此乐。

醉归不用怕山公,马上接䍦先倒著。

形式: 古风

陪欧阳少师永叔燕颍州西湖

西湖草木公所种,仁人实使甘棠重。

归来筑室傍湖东,胜游还与邦人共。

公年未老发先衰,对酒清欢似昔时。

功成业就了无事,令名付与他人知。

平生著书今绝笔,闭门燕居未尝出。

忽来湖上寻旧游,坐令湖水生颜色。

酒行乐作游人多,争观窃语谁能呵。

十年思颍今在颍,不饮耐此游人何。

形式: 古风

偶游大愚见馀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

五年卖盐酒,胜事不复知。

城东古道场,萧瑟寒松姿。

出游诚偶尔,相逢亦不期。

西轩吴越僧,弛担未多时。

言住西湖中,岩谷涵清漪。

却背闾井喧,曲尽水石奇。

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

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

麋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

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

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

门人几杖立,往往闻谈词。

风云一解散,变化何不为。

辩入三昧火,卯塔长松攲。

净老不复出,麈尾清风施。

苏公得罪去,布衣拂霜髭。

空存壁间字,郁屈蟠蛟螭。

知我即兄弟,微官此栖迟。

问何久自苦,五斗宁免饥。

俯首笑不答,且尔聊敖嬉。

我兄次公狂,我复长康痴。

反复自为计,定知山中宜。

但欲毕婚娶,每为故人疑。

君归漫洒扫,野鹤非长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