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呈周栎园(其三)》中的一节。诗中以“皎皎白华姿”开篇,描绘了如雪般纯洁的白花,象征着诗中的主人公——周栎园先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学,如同白华一般,光彩照人。接下来,“公为处子师”,点明周先生在教育领域的崇高地位,如同教导少女的长者,引领她们步入知识的殿堂。
“补亡同束皙,教我在笙诗。”这里提到的“束皙”是古代著名的学者,屈大均在此处将周先生与束皙相提并论,意在赞扬周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厚造诣,以及对诗歌创作的贡献,正如束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样重要。同时,也暗示了周先生在教育上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将母愁无计,干人已后时。”这两句表达了对周先生的深切关怀与敬仰。在面对家庭的困难或是他人的困境时,周先生总是尽力而为,但有时却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及时给予帮助。这种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周先生作为一位仁者,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深切关怀。
最后,“乌啼空自苦,日夕白门枝。”这句诗以乌鸦的啼叫象征着周先生内心的孤独与忧愁,尽管他努力奋斗,却似乎总是在追求与现实之间挣扎。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周先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如同日暮时分,依然挺立在白门之枝,象征着他的坚韧不拔与高洁品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周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他在教育、学术领域的重要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