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题俞少轩承德色丝感梦图,少轩客京都,一夕梦其室人授以黄丝寻,有骑省之戚,因作是图

独枕缫愁,离弦絮恨,天涯酒醒灯昏。

惜别经秋,玉台明镜生尘。

红蚕吐尽黄金缕,化罗浮、蛱蝶仙裙。

一丝丝,半是回文,半是啼痕。

缠绵无限相思意,认中郎隐语,倩女痴魂。

九曲明珠,也应穿透情根。

锦机织冷鸳鸯字,甚银河、隔断天孙。最伤心。

水样流年,月样前身。

形式: 词牌: 高阳台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深情而凄美的画面,以抒发词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独枕缫愁,离弦絮恨",以孤独的枕头和离弦的琴声,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愁绪和无尽的遗憾。"天涯酒醒灯昏",酒醒后的昏暗灯光更增添了离别的孤寂。

"玉台明镜生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红蚕吐尽黄金缕",以蚕丝比喻爱情的坚韧和执着,化为轻盈的罗裳,象征着梦境中的幻象与希望。"一丝丝,半是回文,半是啼痕",表达了情感的复杂交织,既有回忆又有现实的痛苦。

"缠绵无限相思意",直接点明了词的主题——无尽的相思。"认中郎隐语,倩女痴魂",借用古代传说中的典故,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和期待。"九曲明珠,也应穿透情根",进一步强调了情感的深沉和坚定。

"锦机织冷鸳鸯字",通过织锦上的鸳鸯图案,寄托了对团圆的渴望。"甚银河、隔断天孙",借银河喻指阻隔,暗示了现实中无法逾越的距离。最后,"水样流年,月样前身",以流水和月亮的意象,形容岁月如梭,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整体来看,黄燮清的这首《高阳台》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词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236)

黄燮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剧作家。原名宪清。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

  • 字:韵甫
  • 号:韵珊
  • 籍贯:又号吟香诗舫主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凄凉犯(其一)壬子中秋,陈实庵太史招集寓斋,倚此调见示,继声和之

虚庭露沐。黄昏也、银云一片空阔。

有情伴侣,无聊境界,奈何时节。红尘浸雪。

看天上高寒凤阙。算神仙、清愁未免,我辈况凡骨。

酒醒闻蛩语,烛院星稀,漏壶冰澈。

团圆最好,甚浮名、赚人离别。

绣户今宵,怕愁与灯华渐结。

过三更、欲睡未忍,共此月。

形式: 词牌: 凄凉犯

凄凉犯(其二)秋暮登陶然亭

霜痕乍警。西风起、高城尽带寒色。

采蓉路渺,思莼梦阻,最伤游历。浮沈浪迹。

问燕市屠沽信息。叹荒台、黄金寂寞,热泪向谁滴。

无计舒怀抱,借酒看山,为花移屐。

登临念远,望佳人、暮云天碧。

欲讳离愁,奈青鬓丝丝露白。

羡南飞、落照万里,雁影直。

形式: 词牌: 凄凉犯

醉太平.实庵以史梅溪乩词见示和韵

风寒画廊。月斜画梁。不多几处啼螀。使离人夜长。

诗儿数章。书儿数行。相思消遣昏黄。写罗纨寄将。

形式: 词牌: 醉太平

梦横塘.听歌者蝶云演四弦秋送客一剧

黛眉颦翠,玉指弦冰,少年心事愁忆。

感遇悲秋,借四柱、流泉幽抑。

酒晕难留,梦痕无据,可怜今昔。

看登场掩袂,匆匆心伤,伤心处、谁知得。

风尘我亦天涯,叹韶华易换,素鬓催织。

信美婵娟,空点染、楚词颜色。

但秋水、江湖照影,芳草年年寄兰泽。

九派浔阳,泪珠多少,到今朝犹滴。

形式: 词牌: 梦横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