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训童行颂(其二)

心猿易纵安教纵,意马难调亦要调。

到老情尘扫不尽,出家四事恐难消。

形式: 偈颂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以“资福训童行颂(其二)”为题,由宋代僧人释怀深所作。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人心比作难以控制的“心猿”和“意马”,表达了对人们内心情感波动与欲望难以自制的深刻洞察。

首句“心猿易纵安教纵”,形象地描绘了人心如同不受约束的野兽,一旦放任自流,便难以驾驭。这里的“纵”字,既指放任,也暗含了引导与教育之意,强调了心灵的引导与教育对于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次句“意马难调亦要调”,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意念比作难以驯服的骏马,即便难以调教,也必须努力去调教,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时,需要通过自我反省与修行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后两句“到老情尘扫不尽,出家四事恐难消”,则从更深层次探讨了人生的终极追求与解脱之道。这里“情尘”指的是情感的困扰与束缚,“扫不尽”表达了即使到了老年,这些情感的困扰也无法彻底消除。而“出家四事”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四种苦:生、老、病、死,以及烦恼、无常、苦、空等佛教核心概念,暗示了即使出家修行,也难以完全摆脱人生的根本苦难。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解脱之道的探索与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比喻与哲理的结合,展现了对人性、情感与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精神修养与解脱路径的探讨,体现了宋代佛教文化中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追求。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资福训童行颂(其三)

焚香礼拜莫匆匆,目睹心存对圣容。

忏悔多生尘垢罪,愿承法水洗心胸。

形式: 偈颂 押[冬]韵

资福训童行颂(其四)

出家言行要相应,战战长如履薄冰。

虽是未除须与发,直教去就便如僧。

形式: 偈颂 押[蒸]韵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

也要学书也念经,出家心地要分明。

他年圆顶方袍日,事事临时总现成。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资福训童行颂(其六)

出家不断荤和酒,枉在伽蓝地上行。

到老心田如未净,菩提种草亦难生。

形式: 偈颂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