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我亦思兮天一涯,樊川诗老此曾家。
九夫容隔秋风浦,一独速眠春雨蛙。
竹屋有灯谁与共,秫田可酿不须赊。
何年又赋高轩过,豆粥犹能办咄嗟。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方岳所作,名为《次韵郑总干(其二)》。诗人在此作中展现了自己超脱世俗、隐居田园的生活态度和心境。
“我亦思兮天一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或内心世界的向往,这里的“天一涯”指的是极其遥远的地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寄托。
“樊川诗老此曾家”,这里的“樊川诗老”很可能是指古代的隐者或诗人,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古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九夫容隔秋风浦,一独速眠春雨蛙”,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深居简出的田园生活景象。九夫可能是指一片开阔的水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秋风的萧瑟和春夜蛙声的宁静。
“竹屋有灯谁与共”,此句传递出一种独处的孤独感觉,但这份孤独并不是悲凉的,而是充满了自得其乐的意味。诗人在竹屋中点燃灯火,虽然身边无人相伴,却也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秫田可酿不须赊”,此句表明诗人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不需要向外求取。秫田即指可以酿酒的谷物田地,诗人通过这句话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依赖和满意。
“何年又赋高轩过”,这里的“何年”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或是怀念过去,而“高轩”则是一种高耸的车辆,常用来比喻官职或荣华富贵。诗人可能是在表达自己未来再次获得功名利禄的愿望或者是对过往经历的回忆。
“豆粥犹能办咄嗟”,最后一句则是说尽管生活简朴,但仍然能够享用到简单的美食——豆粥,并且感到满足。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满足,也体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精神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种理想化态度。
不详
词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底须咄咄漫书空,未觉人间欠此翁。
黄犊自随谙寂寞,青山亦讳话穷通。
人方怒及水中蟹,我亦冥如天外鸿。
醉眼不知人几品,久将樵牧等三公。
蚁丘得丧事无涯,冷眼难瞒老作家。
公等功名千里马,山居鼓吹两池蛙。
牛羊野径通村近,虎豹天关去国赊。
本是秋风钓竿手,故吾犹在复何嗟。
雨过苔矶片月新,黄琉璃簟岸纶巾。
平生不负杨临贺,半夜谁呼祈孔宾。
堪傲轩裳中酒圣,肯污笔砚论钱神。
北山猿鹤应惊怪,已觉尘埃不可亲。
月满长汀晚沐新,一凉犹下耐冠巾。
江连碧树自今古,我与青山迭主宾。
乞巧未能从帝子,坐愚宁免辱溪神。
向来鸥鸟间何阔,莫是炎凉不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