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赠给一位名叫恕中韫的禅师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禅师的独特形象和修行生活。首句“曾向名山识异人”,表达了禅师曾在名山之中结识非凡之人,暗示其深厚的修行背景。接着,“心如木石气如春”赞美禅师心境如木石般坚定,但气息却充满生机,象征其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活力。
“坐禅霜叶秋埋膝”描绘禅师在深秋落叶时专注打坐,环境虽冷寂,但内心世界却如春天般温暖。而“行道天花日绕身”则以“天花”象征佛法的护佑,日日围绕禅师,表现其修行的高深和佛法的亲近。
“有钵相传元是幻,无锥可著本非贫”两句,禅师的修行超越物质,视一切如幻,不执着于拥有,即使没有锥之地,也并不贫穷,反而体现出精神富足。
最后,“惟馀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以潭中秋月为背景,映照出禅师如龙峰般峻峭的真实面目,既描绘了自然景色,又暗含禅师的内在修为与人格魅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禅师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和深厚的精神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