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首句“青竹篱前紫涧滨”,以青翠的竹篱和紫色的溪流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氛围。接着,“拍天波浪已无津”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景象,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大自然力量的壮阔与神秘。
接下来的“几时木屐还来此,何处渔船肯共人”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木屐和渔船是古代人们亲近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象征,诗人希望再次体验这样的生活。
“荣叟自便多乐在,居山真忍百年贫”则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荣叟在这里可能是指一位隐士,他选择在山中生活,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内心充满快乐和平静。这反映了诗人对精神富足的重视,而非物质财富。
最后,“东西好记閒游处,山月留谁话此因”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东西二字可能指的是诗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山月则是自然美景的代表,诗人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再次与这些美好的事物相遇,分享这份宁静与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