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应宁三首(其三)

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

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

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

松楸翳成阴,桑梓郁交翠。

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

吾生半南北,归与子同计。

旧业空衡湘,侨居托幽蓟。

向来金陵路,展转劳梦寐。

造物不我仇,卜邻愿当遂。

此意君独知,吾言谅非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为友人杨应宁所作的送别诗。诗中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句“君本滇阳人,还生岭南地”,点明友人的出生地在滇阳,后来又迁徙到岭南,表达了对友人迁徙经历的感慨。接着,“巴陵非故乡,京口亦何意”两句,通过对比巴陵和京口,暗示友人虽身处异乡,但内心仍怀有对故乡的思念。

“莫问东西踪,浮生本如寄”两句,诗人以“浮生如寄”比喻人生短暂,劝告友人不必过分忧虑旅途中的行踪,体现了对友人宽慰和理解的情感。接下来,“松楸翳成阴,桑梓郁交翠”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象征着友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属感。

“所至各萦怀,功名勿留滞”提醒友人在追求功名的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情感的满足。“吾生半南北,归与子同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经历了南北的漂泊,未来希望能一同规划生活。

最后,“旧业空衡湘,侨居托幽蓟”回顾了友人过去的经历,现在则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安宁。“向来金陵路,展转劳梦寐”回忆了过去与友人在金陵的相聚时光,以及分别时的不舍。“造物不我仇,卜邻愿当遂”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相信命运不会与自己为敌,希望能在新的地方安家落户。“此意君独知,吾言谅非戏”则是对友人的深情告白,表明这番话并非戏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也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寄王丹徒公济二首(其一)

我昔览京口,遥登浮玉峰。

江山伟形观,远睇开尘蒙。

时无故人在,独往遗形踪。

别来十五年,我友游江东。

同心不相值,迹与参商同。

君今领民社,王事方在躬。

宁能纵耳目,或可披心胸。

幽怀倘予忆,愿寄南归鸿。

形式: 古风

寄王丹徒公济二首(其二)

美人别我来,赠我冰丝弦。

弦直似君操,弦清似君言。

一弹不成调,再鼓不成欢。

旧曲不复记,离愁莽无端。

山高水复远,君去何时还。

我琴不必工,虽工向谁弹。

古人知音少,今人知音难。

形式: 古风

不寐

遥夜耿无寐,悠悠对青灯。

幽怀不盈掬,缕结如春绳。

垂髫弄柔翰,滥采世上声。

弱岁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生平四十载,鬓发白几茎。

岂不愧窃禄,日给粟数升。

惟馀素心在,不与炎凉更。

营营彼何物,集我垣西庭。

沾我白苧裳,涴我素玉屏。

城狐不敢问,市虎难为撄。

涂人勿复道,知者已复惊。

曾参岂杀人,不疑本无兄。

内省寔自疚,人尤竟谁能。

不闻谤贪者,足浼夷齐清。

古人重不辩,辩极翻益增。

志士耻苟免,壮夫想孤征。

拟寻江湖兴,未结松筠盟。

故国隔湘水,旧游在金陵。

兹谋苦不遂,郁郁竟何成。

誓存操修节,谨独戒未萌。

闭门索古义,著书见高情。

著鞭让祖生,割席效管宁。

从此毕馀志,垂休俟千龄。

形式: 古风

痛语一首柬南屏

砭焫攻微痾,力与疾相閧。

燔焚势不已,百节皆为动。

右臂针独多,腕尰逾负重。

左肢岂解事,匙粥不自送。

我病亦偶然,星火忽已烘。

古人戒谨疾,我岂敢为纵。

苍黄苫块身,六气为一中。

因循积年载,展转惊寐梦。

瞑眩疾乃瘳,兹言夙攸诵。

刮骨彼何雄,湔肠或非懵。

我计决恐迟,医谋固当用。

聊轻筋骼困,坐待脓血湩。

痛痒方自知,胞哉几人共。

平生骨肉交,思君令人痛。

朅采慰藉情,款语得深奉。

宁知君归后,独乐不及众。

西郊昨夜雨,不解忧怀壅。

怅望君不来,悲歌当予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