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

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

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

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

万方氛祲息,六合乾坤大。

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

形式: 古风

翻译

高级官员增添了封号,都护(边疆将领)举起了回归的旗帜。
各种异族都来朝见周朝,胡人也都从郐地而来。
在瀚海的边疆吹响胡笳,依照节拍在阳关之外行进。
夕阳西下,河水源头一片宁静,寒冷的山峦映衬着秋天的边塞。
各地的战乱烟消云散,天地间和平广大。
没有战争是天意,天意如同覆盖万物一样包容一切。

注释

上卿: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
都护:汉代至唐代管理边疆地区的军事长官。
杂虏: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这里泛指各族。
朝周:朝见周朝,表示归顺。
诸胡:众多的胡人,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郐:古国名,这里指地方。
鸣笳:吹奏胡笳,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种乐器。
瀚海:古代对蒙古高原沙漠戈壁的称呼。
阳关:古代边关名,位于今甘肃省。
河源:黄河的源头。
氛祲:古人对不祥之气或战乱的比喻。
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
乾坤:天地,也象征宇宙和自然。
天心:天的意志或天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返程之景。开篇“上卿增命服,都护扬归旆”,表明高级官员的仪仗队伍已经整装待发,都护(即监军使者)的旌旗在空中飘扬,宣示着他们的荣耀和权威。接着“杂虏尽朝周,诸胡皆自郐”则描绘了边疆民族对中央王朝的归顺之景象,其中“杂虏”泛指边境各族,“诸胡”特指北方游牧民族,他们都来到王朝朝贡,以示臣服。

第三句“鸣笳瀚海曲,按节阳关外”,通过军乐声响起的场景,传达了军队行进的情形。这里的“鸣笳”是古代用以警戒或号令的乐器,“瀚海曲”则暗示边疆之广阔,而“按节阳关外”则表现出军队严整有序地通过边关。

下片“落日下河源,寒山静秋塞”,景物转换至黄昏时分,夕阳沉落于河流的发源处,那些边塞之上的高山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寂静。最后,“万方氛祲息,六合乾坤大”则描绘出天地间充满了和平与安宁的气象,其中“万方”指代广袤的世界,而“氛祲息”则形容四周和谐之意。

结尾两句“无战是天心,天心同覆载”,表达了一种理想中的和平景象。诗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赞美皇上的英明与统治下的太平盛世,认为没有战争的状态正是上天所愿,也体现了皇帝对百姓的普遍关怀。

整首诗采用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学手法,以严谨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展现出边塞归服、军队行进以及和平盛世的壮丽画面。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政治与战争之外的和谐气氛融入诗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描绘着古代边疆生活的诗意图画之中。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

复道通长乐,青门临上路。

遥闻凤吹喧,闇识龙舆度。

褰旒明四目,伏槛纡三顾。

小苑接侯家,飞甍映宫树。

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

银汉下天章,琼筵承湛露。

将非富人宠,信以平戎故。

从来简帝心,讵得回天步。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

凤扆朝碧落,龙图耀金镜。

维岳降二臣,戴天临万姓。

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

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

帝城云里深,渭水天边映。

佳气含风景,颂声溢歌咏。

端拱能任贤,弥彰圣君圣。

形式: 古风

奉送六舅归陆浑

伯舅吏淮泗,卓鲁方喟然。

悠哉自不竞,退耕东皋田。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

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

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㿉,人带荆州瘿。

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

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