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示化何悲戚,俱焚只衲衣。
已随原火尽,空见野云飞。
写影谁方丈,栽松旧翠微。
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吊瑞新和尚》,表达了对瑞新和尚的哀悼之情。首句“示化何悲戚”描绘了瑞新和尚在世时的悲苦形象,可能是在以身说法中展现出深深的悲悯。次句“俱焚只衲衣”则暗示了和尚的遗物被焚烧,象征其生命的消逝。
第三句“已随原火尽”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毁灭,而“空见野云飞”则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寂寥和空荡,寄托了诗人对僧人离世后的怀念。第五句“写影谁方丈”暗示瑞新的身影已经消失,只有他的影子留在方丈室中,显得孤独无依。
最后一句“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回忆起和尚生前的往事,特别是他渡江时携带的法器——钵,如今只剩下弟子将其带回,表达了对和尚身后无人继承佛法的感慨,以及对弟子独自承担这份责任的同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情地追忆了瑞新和尚的一生,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佛教传承的忧虑。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秋野已澄旷,偶来幽兴多。
茨居隔寒水,柴户荫乔柯。
看竹曾留凤,携朋不为鹅。
人归碧苔径,应识履痕过。
五年前上去,乃从许公过。
旧物此君在,后生新笋多。
朱樱繁且熟,黄鸟啄仍歌。
一一如当日,乘高奈兴何。
之子洛中来,芳樽喜暂开。
人誇阿连少,吾愧士衡才。
丹阙凤皇去,清川鸿雁回。
都门春色美,相送思悠哉。
烁电未成雨,凉风先入衣。
青天忽开影,红日尚馀晖。
蛱蝶作团起,蜻蜓相戴飞。
嘲谑不觉夕,跨马月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