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道传上人

偶识庐山远,山庄借屋居。

拨云分腊酒,踏雪送寒蔬。

门俯溪光迥,窗含野色虚。

相过两不厌,灯火案头书。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道传上人交往的情景,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共同追求。首句“偶识庐山远”,点明了两人相识的偶然性,庐山远可能是道传上人的别称或居住地,暗示了其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接着,“山庄借屋居”描绘了道传上人借居于山间小屋的生活场景,进一步强调了其遁世的志趣。

“拨云分腊酒,踏雪送寒蔬”两句,通过具体的活动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两人交往时的温馨与自然和谐。拨云分腊酒,意味着在冬日里,两人共享美酒,共赏云雾缭绕的美景,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欣赏;踏雪送寒蔬,则是冬季里的一幅生动画面,两人一起踏着皑皑白雪,为对方送去新鲜的蔬菜,既表现了友情的深厚,也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尊重与珍惜。

“门俯溪光迥,窗含野色虚”描绘了道传上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宁静,门对着溪水,光线明亮而遥远,窗户则映入广阔的田野景色,空灵而深远。这样的环境不仅衬托出道传上人生活的闲适与超然,也反映了诗人对其生活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最后,“相过两不厌,灯火案头书”表达了诗人与道传上人交往的愉悦与满足,即使只是相对而坐,共读书籍,也能感受到彼此间的默契与心灵的契合。灯火下的读书时光,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对话,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情感基础和精神上的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与僧侣之间超越世俗的友谊,以及对自然、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漫兴十首(其七)

田舍方东作,州家要义兵。

濒湖团水寨,斸石甃山城。

柳暗村烟暖,芹香润雨晴。

荷锄归未得,布谷为谁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漫兴十首(其九)

太湖三百里,流血水云腥。

战鼓有时歇,渔歌无处听。

飘零孤雁白,惨澹远山青。

题橘音书断,令人忆洞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顾国衡万户席上与乃翁及元璞长老数客把酒赋诗各成七言四韵

客来寒食清明日,每日清风醉玉山。

綵笔醉题鹦鹉赋,宝香频爇鹧鸪斑。

檐前修竹翠欲滴,池上小桃红更殷。

按得锦筝新制曲,隔花黄鸟共间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玉山以余欲徙居淞江之东设席书画舫邀袁子英陆元祥恢上人用江东日暮云分韵赋诗以饯余得江字用以留别

浮家野老双眉厖,捩柁欲度吴淞江。

东将入海钩涛泷,玉山山中别老庞。

西池之屋如艂艭,左图右书堆满窗。

灯花摇摇落银釭,葡萄滟滟倾玉缸。

四檐白雨飞流淙,若裂娲石银河洚。

主人长歌客按腔,翕然钟鼓相击撞。

酒酣捉笔如长杠,千军可扫鼎可扛。

诸公大才齐楚邦,骚坛老将森麾幢。

客来投戈乞受降,乃辱赠以白璧双。

明朝短棹缆解桩,冯夷前驱鼓逄逄。

海滨怀人倚石矼,书筒好寄黄耳尨。

形式: 古风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