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的《感遇(其十五)》。诗中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追求道法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深深依恋。
首句“家本罗浮下”,点明诗人出身于罗浮山下,暗示其与自然的深厚渊源。接着“萧然木石亲”一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无间,仿佛木石都是他的亲人。这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扶桑东不远,勾漏亦为邻”两句,运用了神话中的地名,象征着诗人对仙道的向往与追求。扶桑与勾漏,皆为传说中的仙境之地,诗人将自己置于这样的想象之中,表现出对超越现实生活的渴望。
“学道炼金骨,三山期问津”则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志向——通过修炼道术,期望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探寻三山之秘。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
“岁星耻被谪,强之观国宾”两句,以岁星(即木星)自比,表达了诗人即使被贬谪也不愿放弃追求理想,甚至愿意作为国宾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矫矫野鹤性,饮啄惭向人”则以野鹤自喻,强调了诗人保持独立自由的个性,不愿受世俗礼节的束缚。野鹤在自然中自由自在,诗人以此自况,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一迷红尘眼,五别青萝春”两句,描述了诗人曾经迷失于尘世的诱惑,但最终回归自然,与青萝(一种植物)相伴,象征着诗人从繁华到简朴的转变,以及对自然的深深依恋。
最后,“缑山倘相接,归揖云中君”表达了诗人对仙界的向往,希望与云中之君(神仙)相会,进一步深化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