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感遇(其十七)》由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理想境界的深刻感悟。
诗的开头“傲吏坐漆园,悟得逍遥理”,描绘了一位高傲的官吏坐在漆园中,领悟到了逍遥自在的生活之道。接着,“想像南华仙,似假北溟翅”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仿佛与南华仙一同飞翔于北溟之上,体验自由与超脱。
“鶤鹏息六月,天地乃一指”运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鶤鹏的翱翔与短暂的六月相比,暗示了宇宙之大与个体之渺小,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刻理解。接下来,“觉与蝶同蘧,梦随髅共语”则进一步探讨了梦境与现实、自我与他者的界限,以及生命的无常与虚幻。
“嗟余竟内累,愧彼云中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心束缚的感慨,以及对云中志向的向往与自责。最后,“胡不瓠浮江,甘同鸱嚇鼠”以瓠浮江的比喻,象征着诗人愿意像瓠一样随波逐流,甘愿成为鸱嚇鼠一样的存在,追求一种更为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状态。
“平生大侠骨,岂是折腰具”表明诗人一生崇尚侠义精神,不愿屈服于世俗的权势与压力。结尾“拊髀友鸿蒙,据梧齐惠子”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自然、与智者为友,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清风入修竹,洒尽诸苦趣”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解脱。“凉露可濯缨,不借西江水”则以凉露洗涤心灵的比喻,强调了无需外在的物质或力量,内心的纯净与满足即可达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