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爽翁卜妾秦淮,赋此调之

雀桁闲花,雉场秋草,渠侬不解伤春。

堕策闲坊,一株红桕遮门。

十三楼下秦淮碧,侧乌纱、亲访桃根。

谩销魂、三十年来,此度才真。

萧郎四九头先白,要蓝罗小袖,早暮看承。

天女维摩,相逢总是禅人。

短辕长柄知何用,料春风、不煮仓庚。

问香茗、不唤朝华,定唤朝云。

形式: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秦淮河畔的闲适景象,以雀鸟栖息、秋草丛生为背景,展现出一种淡淡的春日感伤。"雀桁闲花,雉场秋草"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自然界的宁静与落寞,暗示了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堕策闲坊,一株红桕遮门",写的是主人公在闲暇的坊间小巷,被一株红桕树吸引,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色彩,也寓含着他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十三楼下秦淮碧",点明地点,秦淮河的碧波映照着主人公的心境,他仿佛能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旧事,此刻的重游更显真实与深情。

"萧郎四九头先白",借用了萧郎的典故,形容自己年华已逝,而"要蓝罗小袖,早暮看承"则表达了对新纳妾室的疼爱和期待,尽管岁月匆匆,仍有温情在心头。"天女维摩,相逢总是禅人",以佛教故事入词,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超脱与禅意。

最后几句,"短辕长柄知何用,料春风、不煮仓庚",看似无用的物件,却寓意着主人公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春风不再煮酒烹茶,而是唤来香茗与朝云,流露出他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情感的微妙处理。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当下的珍惜,展现了作者樊增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感悟。

收录诗词(722)

樊增祥(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鹊桥仙.再寄爽翁二解

明眸剪水,仙肌胜雪,相遇莫愁湖畔。

山房蒲褐冷于冰,怎禁得、摩登低唤。

仙风道骨,餐芝服散,百年才过一半。

再过三十五春秋,更买取、莺莺燕燕。

形式:

红窗睡

油碧窗扉纱似雾。刚觑见、远山颦处。

晓来饶舌憎鹦鹉。道夫人薄怒。晚岁萧郎依佛火。

早打点、心经一卷,授伊蛮素。

桃花生子,可小名法护。

形式:

金缕曲(其一)始用眼镜

五十平头矣。傍青灯、摩挲病眼,废书而起。

就使刘郎窥宓枕,也似看花雾里。

是谁把、轻冰琢洗。

醉缬狂花收拾净,剪双瞳、还我秋江水。

犹自有,少年意。抄书试写桃花纸。

笑依然、丹黄满目,短檠身世。

加上一重殊不恶,包老灯笼逊此。

便从此、目虾相倚。

牙仗须梳同检点,更美人、赠我荷囊紫。

同系在,吴襟底。

形式:

金缕曲(其二)

绮障生银海。是何人、江心巧铸,镂冰圈玳。

上跨彩虹桥一道,秋水两泓无碍。

凭推入、琉璃世界。

老去瞳人私自语,料今生、难出圈儿外。

吾眊矣,有卿在。从今莫把连环解。

任耳鬓、厮磨到老,青矑不改。

黑白太分终是病,对客还须愦愦。

且系著、吴钩锦带。

读曲看花俱可可,祇仪形、不入龙眠画。

还抵得,汉皋佩。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