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会张鍊师昼会二上人

置亭隐城堞,事简迹易幽。

公性崇俭素,雅才非广求。

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风秋。

不移府中步,登兹如远游。

坐觉诗思高,俯知物役休。

虚寂偶禅子,逍遥亲道流。

更闻临川作,下节安能酬。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在城墙隐蔽处建起亭阁,事务简约生活更显清幽。
先生本性崇尚节俭朴素,高雅的才华非广泛寻求。
竹林傍檐带来清新的雨滴,案几上仿佛能感受到秋日杉树的微风。
无需迈出官府的步履,登上此亭犹如远游。
坐在这里感觉诗兴更高远,低头间明白世俗劳役已停歇。
心灵空寂偶尔与僧人相伴,逍遥自在亲近修道之流。
又听说您的临川佳作,我这下里巴人的作品怎能相酬。

注释

置亭:建造亭子。
隐城堞:在城墙隐蔽处。
事简:事务简单。
迹易幽:生活容易显得幽静。
公性:指主人公的本性。
崇俭素:崇尚节俭和朴素。
雅才:高雅的才能。
非广求:不是广泛追求得来的。
傍檐:靠近屋檐。
竹雨清:竹林中的雨显得格外清新。
拂案:吹拂着桌案。
杉风秋:带有秋天杉树气息的风。
不移府中步:不用离开官府的范围。
登兹:登上这里。
如远游:就像远行一样。
坐觉:坐着感觉到。
诗思高:诗的灵感变得高远。
物役休:物质的束缚停止了。
虚寂:心灵空寂。
偶禅子:偶尔与禅师在一起。
逍遥:自由自在。
亲道流:亲近修道之人。
更闻:又听说。
临川作:指对方在临川所作的诗文。
下节:自谦之词,指自己的作品。
安能酬:怎能相匹敌或回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设亭于城堞之上,表达了对简约生活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自足。

"置亭隐城堞,事简迹易幽。公性崇俭素,雅才非广求。"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置身于一座隐蔽在城墙之上的亭中,这里环境清幽,生活简单,体现了诗人的品格和审美趣味,崇尚的是朴素无华的生活,而不追求过度的奢侈与广泛的人际交往。

"傍檐竹雨清,拂案杉风秋。" 这里通过对亭边竹木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个安静而清新之境,竹叶在细雨中显得格外清新,而案几旁的杉树随着秋风轻轻摇曳,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不移府中步,登兹如远游。坐觉诗思高,俯知物役休。" 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使在家中,也能像进行远行一样,感受到心灵上的解脱和自由。坐在亭中,诗思飞扬,同时也体会到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必为之劳累。

"虚寂偶禅子,逍遥亲道流。更闻临川作,下节安能酬。"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偶尔与禅者相遇,感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也提到了对临川(即李白)的诗作的赞赏,并希望能够酬答这份情谊。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生活简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

常爱谢公郡,幽期愿相从。

果回青骢臆,共蹑玄仙踪。

灵境若髣髴,烂柯思再逢。

飞梁丹霞接,古局苍苔封。

往想冥昧理,谁亲冰雪容。

蕙楼耸空界,莲宇开中峰。

昔化冲虚鹤,今藏护法龙。

云窥香树沓,月见色天重。

永夜寄岑寂,清言涤心胸。

盛游千年后,书在岩中松。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奉和裴使君清春夜南堂听陈山人弹白雪

春宵凝丽思,闲坐开南围。

郢客弹白雪,纷纶发金徽。

散从天上至,集向琼台飞。

弦上凝飒飒,虚中想霏霏。

通幽鬼神骇,合道精鉴稀。

变态风更入,含情月初归。

方知阮太守,一听识其微。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

秋意西山多,列岑萦左次。

缮亭历三癸,疏趾邻什寺。

元化隐灵踪,始君启高诔。

诛榛养翘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扫峰翠。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嘉林幸勿剪,禅侣欣可庇。

卫法大臣过,佐游群英萃。

龙池护清澈,虎节到深邃。

徒想嵊顶期,于今没遗记。

形式: 古风

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

外学宗硕儒,游焉从后进。

恃以仁恕广,不学门栏峻。

著书裨理化,奉上表诚信。

探讨始河图,纷纶归海韵。

亲承大匠琢,况睹颓波振。

错简记铅椠,阅书移玉镇。

曷繇旌不朽,盛美流歌引。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