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三月初七日泛舟东溪寻访赵石斋于方壶山中临分留呈

短篷载烟雨,鼓枻过东溪。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

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

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

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宋朝诗人徐瑞的《癸未三月初七日泛舟东溪寻访赵石斋于方壶山中临分留呈》以泛舟东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卷。

首句“短篷载烟雨”,开篇即以简练之笔勾勒出舟行于烟雨蒙蒙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鼓枻过东溪”一句,点明了行舟的方向与目的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寻访的意图。

“盘桓万山间,乘兴信所之”两句,展现了诗人随性而行、不拘一格的风范,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热爱。接下来,“桃花流水岸,缭绕路欲迷”描绘了沿途的美丽风光,桃花盛开,流水潺潺,路径蜿蜒,仿佛引领着人进入一个梦幻般的仙境。

“隐隐鸡犬声,时时出翠微”则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宁静与生机,鸡鸣犬吠,从翠绿的山林间传来,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

“支筇试幽讨,中有高人居”引出了诗人寻访的目的地——一位隐居在山中的高人。这一段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暗示了他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平湖湛寒碧,疏林擢新枝”描绘了高人居住地周围的景色,平静的湖面映衬着碧绿的色彩,稀疏的树林中抽出新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始至俗眼明,延缘遂忘疲”表达了诗人初到此处时的惊喜之情,以及在此地停留后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方瞳绿发翁,一笑深相知”刻画了一位老者形象,其眼神清澈,头发青绿,笑容满面,与诗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理解与共鸣。

“高谭漱芳润,探囊出新诗”描述了两人交谈的情景,言谈之间充满了智慧与诗意,诗人甚至得到了对方赠予的新诗。

“拍手孤鸿翔,拄杖凌空飞”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两人欢愉的场景,仿佛连孤高的鸿雁也被这份快乐所感染,飞向了更高的天空。

“举酒对东风,献酬各不辞”描绘了两人对饮畅谈的画面,面对和煦的春风,彼此举杯相敬,共享这份难得的相聚时光。

最后,“欲去不忍去,绿树鸣催归”表达了诗人虽有离开之意,但对这片美景和与之相遇的人们依依不舍的情感。而“我欲从公住,奈此尘鞅羁”则流露出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现实束缚下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智者相遇时的喜悦与感慨,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收录诗词(362)

徐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度宗咸淳间应进士举,不第。祖父云岩、叔祖东绿皆善诗,叔父洁山居士,弟可玉、宗玉,从弟楚玉、兰玉皆有文才,次第任散官。所著则《松巢漫稿》,卒年七十一。吴存挽之曰:“善人已矣,空留千百年番水之名;后世知之,当在数十卷松巢之稿!”其见重于当时如此。后许竹南《有怀》诗云:“江北江南老弟昆,三生文会几评论。蚤知倾盖头俱白,悔不连床话共温。洲没草枯芳士歇,巢倾鹤去故枝存。至今惟有湾头月,照我溪南水竹村。”

  • 字:山玉
  • 号:松巢
  • 籍贯:江西鄱阳
  • 生卒年:1255~1325

相关古诗词

晚步用简斋韵

沉沉万竹间,舟行欲佳适。

樵儿未归来,笛声在苍壁。

我本非隐沦,偶得喧中寂。

延缘不知疲,小径光已夕。

形式: 古风

田园(其一)

结茅北山下,竹树深以幽。

门前二顷田,躬耕遂吾谋。

东风二三月,绿水如泼油。

戴星事犁锄,戮力期有秋。

经行彼何人,黄金络马头。

停鞭略踌躇,为问几时休。

所得不偿劳,胡不从我游。

再拜谢行人,此意何绸缪。

相从良不恶,违己诚所羞。

卿宜用卿法,吾亦饭吾牛。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田园(其二)

去年种麦时,瘦骨寒欲折。

芃芃麦苗青,贸贸积霜雪。

今年麦上场,邻家粒已绝。

我麦难堪饭,我耕力已竭。

我力虽已竭,我计未为拙。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田园(其三)

山下十亩陂,可灌十顷田。

频年费修筑,堤堰久不完。

泥沙况填壅,旱岁无源泉。

凶荒贵有备,乌可尽付天。

呼儿运木石,及此冬日暄。

悠悠最害道,努力勿辞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