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忆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
这首五言诗,虽无明确的标题、作者和具体朝代,但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它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珍视与追求,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淡泊态度。
首句“白玉非为宝”,直接点明了主题,即白玉虽珍贵,但并非真正的宝物。接着,“千金我不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金钱的轻视,认为它不是他所追求的价值所在。
后两句“忆念千张纸,心藏万卷书”,则揭示了诗人真正的宝藏——书籍。他回忆着成千上万张纸页承载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深藏于心中,仿佛拥有了一座知识的宝库。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与珍视,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对学问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尊崇和对物质的淡然态度,展现了古代文人学者的高洁情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详
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
莫慢愁酤酒,怀中自有钱。
我欲学菩提,输他释迦先。
我欲学阐提,落他调达后。
不涉二家风,未免中途走。
设使总不是,凭何而开口。
开口不开口,切忌犯灵叟。
著会个中意,望南观北斗。
得之不得天魔得,玄之又玄外道玄。
抛却父娘村草里,认他黄叶作金钱。
百丈竿头快撒手,不须观后复观前。
君不见,澄清丽水出黄金,逐浪随波永被沈。
有幸得逢良鉴者,披砂细拣暂知音。
因此遂蒙皇上宠,直入琼楼宝箧中。
一练一明光照耀,一回掌上一回钦。
以此尘沙含妙宝,故喻众生觉照心。
众生无此沈三有,元来流浪被境侵。
对尘恰似真如慧,离境元无照体心。
迷即一真名二体,只为群生不照心。
若能对境常真照,随尘离境一般心。
如来今日除分别,意遣众生妄习心。
但除妄习存终始,真照何妄不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