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诗人谢朓的作品,名为《杂咏三首(其二)·灯》。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光影变化的细腻描绘。
"发翠斜溪里,蓄宝宕山峰。"
这两句通过溪水与山峰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间景象。“发翠”形容溪水清澈,“斜”字则表现出溪流曲折的特点;“蓄宝”则是比喻山峰中隐藏着珍贵的宝藏。整体上,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且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环境。
"抽茎类仙掌,衔光似烛龙。"
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灯火。“抽茎”指的是灯心(灯芯),“类仙掌”则是将其比作仙人的手掌,显得神圣而不凡;“衔光”直接形容灯火的样子,而“似烛龙”更增加了诗句的动态感和幻想色彩,让人联想到一条在空中飞舞的发光龙。
"飞蛾再三绕,轻花四五重。"
这两句转而描写了灯火下的小昆虫活动和花朵的姿态。“飞蛍”指的是被灯光吸引的蛾,“再三绕”表现出它们围绕着光源不停地飞舞;“轻花四五重”则形容花瓣纷飞,似乎也受到了灯火的影响,增添了一种柔和而美好的氛围。
"孤对相思夕,空照舞衣缝。"
最后两句诗,则是作者借景抒情。“孤对”可能指的是独自一人或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情侣,“相思夕”则是在表达对于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空照”则表现出灯火似乎无意中照亮了舞女衣衫之间细小的缝隙,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寂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工光源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