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缓声行

海中之山,必有天上之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自非意气轻黄金,结交宁足多。

当复思东来之兔,必有西去之乌。

不舍昼夜,曾何爱于吾徒。

长笛不呼短笛呼,愿君有酒即饮无酒酤。

形式: 乐府曲辞

鉴赏

这首诗《前缓声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首句“海中之山,必有天上之河”,以海中的山喻指世间的事物,而天上之河则象征着命运或不可见的力量,暗示了世间万物与命运之间的联系。这句诗富有象征意味,引人深思。

接着,“人知其一,莫知其它”点出了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表面的一面,而忽视了背后的复杂性和未知性。这种观点强调了探索和理解事物全面性的必要性。

“自非意气轻黄金,结交宁足多”表达了对真正友谊的珍视。意气相投的朋友比金钱更为珍贵,强调了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情感的连接远胜于物质的交换。

“当复思东来之兔,必有西去之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人生比作不断变化的过程,东来的兔子代表机遇或新生,西去的乌鸦则可能象征着失去或结束。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接受生命中的起起伏伏,认识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不舍昼夜,曾何爱于吾徒”意味着时间不停流逝,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挽留,都无法阻止时间的推移。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

最后,“长笛不呼短笛呼,愿君有酒即饮无酒酤”则是对生活的态度和建议。它鼓励人们在有酒时尽情享受,即使没有酒,也应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和对当下幸福的珍惜。

整体而言,《前缓声行》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探讨了人生、友谊、时间与生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洞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收录诗词(1426)

李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号:沧溟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514—1570

相关古诗词

结客少年场

翩翩白马客,游冶长安城。

自矜有侠骨,肮脏多交情。

羞倚将军势,讵借傍人名。

利剑一在掌,四海皆弟兄。

片言出肝胆,杯酒如平生。

恩雠等白日,然诺千金轻。

君看少年场,意气谁纵横。

骂坐亦已粗,探丸非老成。

浅之为丈夫,贤豪大所营。

长兄推鲁连,仲兄推虞卿。

小弟处囊中,黾勉荆楚行。

但令称国士,不必取先鸣。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鹊,黄金仓琅葳蕤钥。

谁家女儿倚高楼,含娇吐怨弹箜篌。

明珠翠羽红粉妆,单衫婀娜春风香。

女儿年几十五馀,开颜发艳玉不如。

箜篌宛转作新声,可怜一曲倾人城。

形式: 乐府曲辞

乐府

群胡款朝那,请与汉家和。

紫貂黄羊白橐驼,单于阏氏乘六骡。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歌]韵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流迢迢,洛阳女儿名娇娆。

娇娆十三称绝色,十四怀春未可挑。

才梳堕髻即殊众,怕逐时人斗小腰。

学成织锦机犹涩,解度新声瑟懒调。

日出采桑城东路,路傍桃李花飘姚。

左手提笼丝作系,右手攀花折其条。

国卿下装不复顾,使君五马徒相邀。

董家高楼一百尺,归来谁见倚逍遥。

形式: 乐府曲辞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