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

江来朱方注之东,海潮怒飞日夕相撞舂。

天将古来义士骨,化作狂澜中央屹立之青峰。

孤根直下二千尺,动影袅窕冲融中。

黄金侧布兰若地,凿翠面面开窗栊。

双桡伊轧破浪屋,恍忽置我高巃嵷。

是时千山雪新霁,水面月出天清空。

涛声四起人籁寂,毛发萧爽琉璃宫。

披衣明发蹑烟霭,决眦俯入归飞鸿。

襟前渤澥敛暝色,袖里岷峨吹晓风。

越南燕北但一气,尘埃野马何时穷。

苍梧虞舜不可叫,王事更恨归匆匆。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从朱方流来,东流入海,潮汐汹涌,日夜冲击着岸边。
天空赋予古代英雄的骨骸,化为狂涛中的青翠高峰屹立。
那孤独的根深深扎下两千尺,身影在动荡的波光中摇曳。
黄金般的沙滩上,如同镶嵌着翡翠的窗户,明亮而开阔。
双桨划破浪花,仿佛将我安置在高耸的山巅之上。
此时千座山刚刚雪后放晴,水面映照着清澈的月光。
涛声四起,人间的声音都显得寂静,如在琉璃宫殿中感受到的清爽。
披着衣服,黎明时分踏着云雾,凝视着归巢的大雁。
衣襟前的渤海收敛了暮色,袖口里似乎传来岷峨山的晨风。
越过南越到北燕,只是一股气流,尘土飞扬何时能止。
苍梧的虞舜已无法呼唤,公务繁忙让我归心匆匆。

注释

江来:江水从。
朱方:古代地名。
海潮:海上的潮汐。
怒飞:汹涌激荡。
屹立:站立不动。
青峰:青翠的山峰。
黄金侧:金黄色的沙滩。
凿翠:雕刻翡翠。
双桡:双桨。
高巃嵷:高峻的山峰。
霁:雨过天晴。
清空:清澈无云。
毛发萧爽:肌肤感到凉爽。
琉璃宫:比喻清澈的环境。
决眦:瞪大眼睛。
归飞鸿:归巢的大雁。
渤澥:渤海。
敛暝色:收敛暮色。
袖里:袖口。
岷峨: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
越南燕北:跨越南北方。
尘埃野马:比喻尘土飞扬。
虞舜:古代贤君。
王事:政务。
归匆匆:急于归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壮丽的景色和诗人登临的感受。首句“江来朱方注之东”写长江从朱方(今江苏镇江一带)流来,注入金山,潮水汹涌澎湃。接下来的“海潮怒飞日夕相撞舂”形象地描绘了潮汐冲击金山的情景,犹如狂澜中的青峰。

诗人进一步借景抒怀,将天意比作化作金山的古代义士之骨,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金山孤峰直插云霄,“孤根直下二千尺”,其身影在光影中摇曳生姿。“黄金侧布兰若地”形容金山如黄金镶嵌在碧绿的江面上,窗户如画,美不胜收。

乘船破浪前行,诗人仿佛置身仙境,“双桡伊轧破浪屋”描绘了舟行的动态画面。此时,千山积雪初霁,月出天清,涛声四起,万籁俱寂,给人以清凉宁静之感。诗人披衣而行,仰望归鸿,心境开阔。

“襟前渤澥敛暝色,袖里岷峨吹晓风”表达了诗人胸怀壮志,视界开阔,感受到大海与高山的气息。他感叹天地间的一气相通,对尘世的纷扰表示厌倦,希望能像虞舜那样超脱尘世,但现实却是“王事更恨归匆匆”。

整首诗通过描绘金山的自然景观,寄寓了诗人的情感与理想,展现出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和深沉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166)

真德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始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南宋后期理学家、大臣,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有《真文忠公集》都传世

  • 号:西山
  • 籍贯:福建路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
  • 生卒年: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

相关古诗词

题隐者苏翁事迹

魏公孤忠如孔明,赤手能支天柱倾。

苏公高节如子陵,寸胶解使黄河清。

等是世间少不得,问津耦耕各其适。

后人未可轻雌黄,两翁之心秋月白。

形式: 古风

题湖山清隐

西湖南山和靖庐,西山东湖清隐居。

皇天从来具老眼,胜地不肯栖凡夫。

眼中四时风月景,胸次万古皇王书。

夫君岂是终隐者,要学川云时卷舒。

形式: 七言律诗

赠小铁面王相士

君以铁面名,自谓相人无软语。

我亦铁心人,不把穷通来问汝。

独有一事欲扣君,学海无底难穷寻。

几时铁拳透铁壁,直窥千年贤圣心。

形式: 古风

赠叶子仁(其二)

花正纷红俄骇绿,月才挂壁又沈钩。

世间万事都如此,莫遣双眉浪自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