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邀朱令君饮楮村石淙

山公在襄阳,日醉习池月。

歌声起铜鞮,至今名未歇。

我侯有仙标,邈与世人绝。

抱琴出邑郭,来采石淙蕨。

石淙何潺湲,流水喷玉屑。

萧飒洞壑鸣,五月寒人骨。

方塘一片石,混沌本无缺。

自从庖羲来,画作赤文裂。

远望峡水流,犹似天山雪。

此中有真赏,欲语不可说。

扫苔卧石坪,山月归可挈。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邀请友人朱令君至楮村石淙饮酒的情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隐逸之趣。诗人于慎行以“山公”为引子,借用了历史典故,将自己比作那位在襄阳日醉习池月的山公,以此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歌声起铜鞮,至今名未歇。”这里借用“铜鞮”之地名,象征着音乐的美妙与流传不息,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欢歌笑语的场景,以及这份友情的深厚与长久。

“我侯有仙标,邈与世人绝。”诗人自比为拥有超凡脱俗品格的人,与世俗相隔绝,表达了他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抱琴出邑郭,来采石淙蕨。”诗人亲自携带琴出城,前往石淙采摘蕨菜,这一细节展现了他与自然亲近、生活简朴而又充满诗意的生活态度。

“石淙何潺湲,流水喷玉屑。”石淙的流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水珠如玉屑般晶莹剔透,生动描绘了石淙的美丽景色。

“萧飒洞壑鸣,五月寒人骨。”虽然已是五月,但洞壑中传来的声音却让人心生寒意,这里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幽深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

“方塘一片石,混沌本无缺。”方塘中的石头,仿佛是天地间的一片空白,象征着自然的原始与完整,也寓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自从庖羲来,画作赤文裂。”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绘制图案,这里的“赤文裂”可能是指自然界的某些变化或痕迹,强调了自然与人类文化的紧密联系。

“远望峡水流,犹似天山雪。”远处的峡水流动,仿佛是天山上的积雪,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神秘世界的向往。

“此中有真赏,欲语不可说。”在这片自然之中,诗人找到了真正的欣赏与感悟,言语难以完全表达这种内心的体验,体现了诗歌中常有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意境。

“扫苔卧石坪,山月归可挈。”最后,诗人选择在石坪上躺下,与山月相伴,似乎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只剩下心灵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364)

于慎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 字:可远
  • 籍贯:明山东东阿
  • 生卒年:1545—1607

相关古诗词

七月十五夜同朱令君吴文学汎舟北溪

抱病卧江海,屡经故国秋。

闭门览群动,自得静者谋。

仙宰有逸兴,强我北渚游。

时值七月望,寒蝉叫新秋。

槐柳夹修岸,山鸟鸣啁啾。

搴帷望孤屿,回桡背古丘。

歌声上云汉,玉管吹汀洲。

须臾绿烟灭,好月尊前浮。

皎如瑶台镜,泻作金波流。

仙人垂素足,桂树枝相樛。

扫石布瑶斝,弄水惊素鸥。

风飘寒梧响,露下莎鸡愁。

清景不可奈,中夜仍淹留。

归路怅明发,此欢焉可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登华不注绝顶

齐都多名山,兹山独邈绝。

中峰带湖水,华顶留寒雪。

一枝玉芙蓉,翠黛若可掇。

我来凌青冥,倚啸紫云裂。

岚气互氤氲,波光半明灭。

平野碧烟浮,长堤春树没。

流览望扶桑,欲见蓬莱阙。

云间逢真人,举手问宝诀。

泠然紫芝想,了与红尘别。

佳游难再得,梦想何可辍。

形式: 古风

泉上

偶坐泉上石,暂与人境隔。

天光涵清虚,水木有佳色。

心对游鱼閒,目送孤云白。

凉飙山际生,微雨天欲夕。

形式: 古风

送杨庐山户部左迁淮阳

华月出高牖,新猋激广轩。

斗酒酌良夜,君怀胡不欢。

昔艺名城树,今握画省兰。

作吏既彊项,为郎亦苦颜。

如何流云景,奄忽无定端。言从淮海至,又客淮海?。

掺袂即往路,永啸涕汍澜。

騄骥志千里,松柏厉岁寒。壮心苟不渝,坎?亦何叹。

去矣崇令图,久要慎莫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