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仪徵博雅、献县淹通,旷典锡嘉名,公更为学界斗山,澜障百川韩吏部;
燕国文章、曲江风度,及门承教泽,我愿与岭南桃李,香输一瓣狄梁公。
此挽联以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见长,表达了对逝者张百熙的深切缅怀与高度赞誉。上联“仪徵博雅、献县淹通”开篇即点出张百熙的学问渊博,学识广博,犹如博雅之士,又如淹通之才,形象地描绘了其学术成就与人格魅力。
“旷典锡嘉名,公更为学界斗山,澜障百川韩吏部”进一步赞扬张百熙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将他比作“斗山”,意味着他在学界的地位如同泰山北斗,不可动摇;“澜障百川韩吏部”则借韩愈的典故,比喻张百熙如同阻挡洪水的大坝,保护了学界的繁荣与发展,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下联“燕国文章、曲江风度”则从文学与人格两个层面赞美张百熙。燕国文章,暗示其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曲江风度,则形容其风度翩翩,高雅脱俗。接着,“及门承教泽,我愿与岭南桃李,香输一瓣狄梁公”表达了对张百熙作为师者的尊敬与感激之情,以及对其教育理念和成果的认同与推崇。将自己比作岭南的桃李,愿意将对张百熙的敬意比作一片花瓣,献给狄梁公(狄仁杰),既是对张百熙的尊崇,也暗含了对张百熙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发扬。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高度评价了张百熙在学术与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还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其人格魅力与深远影响,是一幅深情而富有文采的悼念之作。
不详
夙与贤郎相期,欲其道继胡先生,名过冒公子;
来为长者致祝,惟有寿之南山石,酌以东海波。
懋德所绥,横大海内外;斯民之望,与太傅后先。
人尽嗟其才,类我类我;天遽夺之命,丧予丧予。
龙伯高愿汝曹效之,即以兄之生平,永诏兄子;
马少游称善人足矣,孰谓吾今老大,私愧吾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