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守岁》诗,由明代诗人黄圣年所作,描绘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新年的期待。诗中以“于世原无术,生涯只自惊”开篇,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岁月无情的深刻理解,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让人感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接着,“百年三纪去,两岁一宵争”两句,将时间的流逝具象化为“三纪”(即三个十二年,象征着人生的大段历程)和“一宵”(一夜),对比鲜明地展现了时间的快速流动与不可逆转。这种对比不仅强调了时间的宝贵,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岁月的流逝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京洛尘堪倦,蓬蒿径未成”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京洛”(古代京都洛阳的代称)与“蓬蒿径”(荒草丛生的小路)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厌倦与对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未成”的蓬蒿径也暗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反思。
最后,“却怜罗绮会,不待晓钟鸣”以新年庆祝的场景收尾,虽然表面看似是对新年聚会的期待与喜爱,实则蕴含了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里的“罗绮会”既指华丽的新年聚会,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然而,新年钟声未响,新的一年已然到来,这不仅是对时间飞逝的感叹,也是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体悟。
整体而言,这首《守岁》诗通过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思考,既有对过往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