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陈若英

妾生未识檀郎面,妾貌檀郎未容见。

两家名姓各相闻,妾始加笄郎突弁。

阿翁读书官作郎,儿郎从之亲笔砚。

寒灯暑帐不辞劳,饱学醉经将领荐。

阿翁迁官向南返,子父相随共家眷。

淮阴城下驿亭边,谁料因缘事成变。

珊瑚枝向掌中折,道上人看泪如霰。

青天白日愁无光,野魅山妖寒欲颤。

铭旌高表异乡魄,襦裤空留慈母线。

妾家遥隔西江水,讣入深闺心胆战。

不知眼底有人间,望近黄泉离一箭。

横插郎家双股钗,勇系兰房三尺练。

但求同化穴中土,肯作孤栖梁上燕。

从容顷刻毕此身,烈烈清风湖海遍。

乃知天性无古今,尧舜涂人同一善。

请歌女子若英诗,莫看太师长乐传。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陈若英的女子的悲壮故事,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坚守与对家庭的责任感。陈若英在未见过自己丈夫的面,也未曾与他相见的情况下,便以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爱情的忠诚。她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从与丈夫的初次相识到最终的分离,再到面对死亡时的决绝与勇敢。

诗中提到陈若英的父亲为官,儿子跟随其读书写字,生活虽艰苦却充满书香气息。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父亲升迁回南方之时,陈若英与丈夫的缘分似乎就此断裂。在淮阴城下的驿站,陈若英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的生命如同折断的珊瑚枝,瞬间凋零,泪水如霰般落下,映照出她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陈若英的去世,不仅让家人陷入哀痛之中,也使得整个家族笼罩在悲伤的氛围中。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异乡,衣物上留有母亲的针线,象征着母爱的延续与不舍。而陈若英的家乡则隔着西江水,消息传来,深闺中的女子心胆俱裂,对人间的温情感到茫然。

诗中还提到了陈若英死后,她的遗物——双股钗和三尺练(可能指丧服),被横插在丈夫的家中,象征着她与丈夫的永别。陈若英的愿望是与丈夫同化于地下,不愿成为孤独的梁上燕,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对家庭的牵挂。

最后,诗人以“女子若英诗”为题,表达了对陈若英的敬仰之情,并与“太师长乐传”相对比,强调了陈若英的故事超越了时代,体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善良与坚韧。这首诗不仅是对陈若英个人悲剧的哀悼,也是对所有为爱付出、坚守道德底线女性的颂扬。

收录诗词(278)

郑文康(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 字:时乂
  • 号:介庵
  • 籍贯:苏州府昆山
  • 生卒年:1413—1465

相关古诗词

与叶及庵论商山四皓

高皇暮年将易储,期期御史强沮之。

留侯从容肯直谏,公义定灭宫帏私。

斯人平生仗多智,预卜将来有人彘。

功成谨缩三寸舌,推祸与人图自避。

吁嗟四老真呆夫,等闲诱出如婴雏。

虽令太子生羽翼,亦使悍后为屠奴。

先王一姬并一子,一朝尽向砧刀死。

他年又召诸吕来,此祸皆从老人始。

形式: 古风

读倥侗子补刘龙洲小传用陈亮韵

龙洲巨眼双垂虹,四海一望都成空。

有时痛发贾生哭,血泪迸落珍珠红。

初心甘老山中酒,寝不成眠亦须走。

东南日月欲堕地,渡江思显擎天手。

洛阳田地本中原,还我舆图旧时有。

胸中十万总兵器,用夏变夷期可致。

从来好事苦多违,十常八九难如意。

五国城头双卧龙,中兴悬望商高宗。

区区泗上一亭长,仗剑犹能歌大风。

正尔艰难伤国步,堪叹满朝皆妾妇。

先将此辈酒饭囊,大车来载斗来量。

此心未遂身先死,郤把并州作故乡。

形式: 古风

朱氏双节

霜华夜度湘帘影,玉兔寒沉帘外井。

孤灯双妇抱双儿,泪结红冰湿衣冷。

太阿出冶火星热,锋铓射人肝胆裂。

谁知两点少年心,同化坚贞一方铁。

形式: 古风

送锦衣刘公子往南京

残月鸡声曙光白,宝剑金鞭带行色。

绿杨堤上紫骝嘶,一道风烟向南国。

南国繁华莫久留,归来重整旧弓裘。

君家世沐恩波厚,好斩楼兰早拜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