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宋小著

紫皇御天方视事,将择灵官补仙吏。

金波古殿寒星帘,虹节蜺旌观就试。

白晰仙人皆寻衣,衣冠森列蟾蜍墀。

宝盘初赐红霞馔,斗魁挹酒空淋漓。

水精地上宫花折,枝柯渥丹花艳白。

高于建木老于椿,其名仙桂长含春。

又有骊龙长万尺,波涛为屋渊为室。

逆鳞满颔如锋铓,触之则怒无人当。

旁有明珠夜月光,宛转炫耀生灵芒。

能探骊珠折得桂,方许骖鸾驾凤皇,方令碧落为星郎。

君曾再对珠旒试,君才堪作仙宫吏。

骊珠粲粲蟾枝香,紫烟华绶黄霓裳。

风装云驭惯升陟,太霄瀚海尝翱翔。

愿以横天之鹏为逸驾,垂天之虹作飞梁。

驰雷走电以惊策,叱风挥雨前启行。

结水精佩云锦章,随君一至于仙乡。

形式: 古风

翻译

紫微天帝正在处理政务,准备挑选灵官补充仙官队伍。
在古老的宫殿中,寒冷的星光透过珠帘,彩虹般的仪仗等待选拔的官员。
白皙的仙人们寻找着衣服,衣冠整齐地排列在蟾蜍阶上。
皇帝初次赐予他们红色霞光的盛宴,他们在北斗星下畅饮,洒落的酒液如淋漓的雨水。
水晶地面的宫殿花朵被折断,枝头的丹红与洁白相映。
这株树比建木更古老,比椿树更长寿,名叫仙桂,永远充满春天的气息。
还有那万尺长的骊龙,它的居所是波涛和深渊。
龙的颔下满是锋利的鳞片,触怒它无人能挡。
旁边有明珠闪烁,如同月光,照亮了生命的光芒。
只有能摘取骊珠、折桂之人,才能驾驭凤凰,成为天界的星官。
您曾两次通过珠帘测试,您的才华足以胜任仙宫的职务。
您的服饰华丽,有璀璨的明珠和蟾蜍枝的香气,穿着紫烟华绶的黄霓裳。
您习惯乘风驾驭,曾在太霄瀚海翱翔。
希望您能以横天大鹏为座驾,以垂天彩虹为桥梁。
驾驭雷电,指挥风雨,引领我们前进。
佩戴水精佩,身披云锦,与我们一起前往仙境。

注释

紫皇:古代对天帝的尊称。
灵官:道教中的神职,负责守护和引导灵魂。
仙吏:神仙世界的官职。
金波:形容星光闪烁。
虹节蜺旌:象征仙人的仪仗。
蟾蜍墀:月宫的台阶,因月中有蟾蜍而得名。
斗魁: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
骊珠:传说中的宝珠,象征珍贵。
骖鸾驾凤:乘坐鸾鸟和凤凰,比喻高升或超脱。
碧落:指天界。
珠旒:古代帝王皇冠上的珠串。
太霄瀚海:极高的天空和广阔的海洋,象征无垠的宇宙。
逸驾:快速的座驾。
垂天之虹:形容彩虹如桥,悬挂在天空。
结水精佩:佩戴用水晶制成的饰品。
云锦章:云彩般的华丽装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充满了神话色彩和超自然元素。开篇“紫皇御天方视事”一句,便设定了一个高远的仙界观察点,紫皇常指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或是最高的神灵,而“将择灵官补仙吏”则暗示了一场仙界的选拔活动。诗人通过这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超越凡尘的世界。

接下来的几句,如“金波古殿寒星帘,虹节蜺旌观就试”,描绘了仙界宫殿的壮丽景象,而“白晰仙人皆寻衣,衣冠森列蟾蜍墀”则展现了一群仙人的忙碌场景,他们似乎在准备某种盛大的仪式。

诗中还多次出现了宝物和珍奇,如“宝盘初赐红霞馔”,“水精地上宫花折,枝柯渥丹花艳白”,这些都增加了仙境的神秘与奢华。特别是“其名仙桂长含春”一句,提到了一种长久保持着生机和美好的植物,这在中国文化中往往象征着长寿与永恒。

骊龙作为传说中的生物,在诗中被描绘得威猛而神秘,它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仙境的奇幻色彩。紧接着,“旁有明珠夜月光,宛转炫耀生灵芒”则是对宝石和夜晚星辰之美的一种赞颂。

诗中还有一段关于“骊珠”的描述,它似乎是一种重要的仙物,而“方许骖鸾驾凤皇,方令碧落为星郎”一句,则提出了通过某种方式获取这种宝物,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仙界地位。

最后,“愿以横天之鹏为逸驾,垂天之虹作飞梁。驰雷走电以惊策,叱风挥雨前启行”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越自然界限制、自由翱翔的渴望。而结尾“结水精佩云锦章,随君一至于仙乡”则是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能达到仙境,与仙人们共同生活。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华丽的辞藻,构建了一个瑰丽而又神秘的仙界世界。

收录诗词(156)

田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名继冲,后更名为锡。祖籍京兆(今西安),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四川眉州洪雅(今槽渔滩镇)。曾祖父、祖父均为当时洪雅之名士,太平兴国三年(975)进士,官至右谏议大夫。北宋初年政治家和著名作家,在宋初的政坛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深为宋初士大夫所景仰。生于晋高祖天福五年,卒于宋真宗咸平六年,年64岁

  • 字:表圣
  • 籍贯:嘉州洪雅(今属四川眉山市)
  • 生卒年:940~1004

相关古诗词

绝句

春朝湖上风兼雨,世事如花落又开。

退省闭门真乐处,闲云终日去还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东湖

山环湖水水环山,短艇白鸥窗几间。

野外更将供给至,饱参著得十僧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观音出,普贤入,文殊水上穿靴立。

抬头鹞子过新罗,石火电光追不及。

形式: 偈颂 押[缉]韵

临寂偈

霜天云雾结,山月冷涵辉。

夜接故乡信,晓行人不知。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