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

有唐天子天宝初,礼官学士披图书。

推本黄帝九云车,曾跨火龙升天衢。

世传虢略留鼎湖,世传桥山晏神舆。

真人起灭不异涂,霓来吹落火龙须。

一须落处生万芜,春风秋霜荣复枯。

顶峰千丈金芙蕖,一叶金华落婺墟。

天子闻之为嗟吁,大封山川名仙都。

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结草屠苏。

始严祠宇辟一区,至今名篆存珷玞。

上下万年变万殊,水云依旧本扶疏。

事载咸通端不诬,世更五代迹不除。

钜宋兴王握乾符,庆源尊祖礼何如。

乃命天下严殿庐,治平天子榜玉虚。

北客南来一字无,飘飘含蓼政如荼。

崆峒童子真吾徒,心闲神应微嗫嚅。

尽收胜概赋归欤,归去山东作画图。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天宝初期,礼官与学士们研究图书,追溯到黄帝乘九云车,跨火龙升天的故事。传说中,虢略留下了鼎湖,桥山则安放着神舆。诗人提到,神仙的兴起与消逝如同云烟,但火龙的须发却化作了万物生长的种子,春去秋来,荣枯更迭。山顶上长满了金芙蓉,一叶花瓣飘落到了婺墟。天子听闻此事后,封山川为仙都,并封刘天师在半山居住,修真结草。祠宇被开辟成一片区域,至今仍保存着篆字和珷玞。时间流转,万物变化,但水云依然保持其自然的繁茂。咸通年间的事迹记载得十分真实,即使历经五代,痕迹依旧存在。宋朝建立后,新王掌权,对天子的礼制进行了严格的规范,甚至在玉虚宫周围设置了严格的管理。南北来客对此感到困惑,但崆峒的童子作为诗人的同道,内心平静,神灵似乎也在微微点头。诗人最后表示,将收集这些美景并创作成画图。

收录诗词(1)

张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沙

茫茫黄出寒,漠漠白铺汀。

鸟去风平篆,潮回日射星。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青]韵

四皓吟

忠义合时难,云林共掩关。

因秦生白发,为汉出青山。

不顾金章贵,终披白氅还。

如今明圣代,高躅更难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五十春秋,如电如露。月映寒江,分明归去。

形式: 偈颂

寄子

太学何蕃且一归,十年甘旨误庭闱。

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

腰下虽无苏子印,箧中幸有老莱衣。

归期定约春前后,免使高堂赋式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