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其二)

少年好疏懒,遂与性相安。

经月常忘沐,逢人或不冠。

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

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的个性和生活状态,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首句“少年好疏懒”,开篇点题,直接描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喜好疏远尘世的繁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接着,“遂与性相安”一句,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即与他的本性相契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经月常忘沐,逢人或不冠”两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公的疏懒与随性。他长时间不洗头,甚至见人也不一定戴帽子,这些行为在常人看来或许有些放纵,但在他看来,却是顺应自然、不拘小节的表现。

“鼎里金将化,囊中玉可餐”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比作“金化为鼎”、“玉可为食”,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精神世界的重视和追求,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漠。

最后,“解言脱屣易,岂惮拂衣难”两句,总结了主人公的生活哲学。他认为放弃世俗的束缚和追求内心的自由相对容易,而真正难的是在纷扰的世界中坚守自我,不受外界影响。这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个性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修养、精神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体现了明代士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收录诗词(590)

唐顺之(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号:荆川
  •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 生卒年:公元1507~1560

相关古诗词

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其三)

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

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

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

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其四)

谁言龙藏远,亦在凤城旁。

塔涌金银界,筵开功德场。

常明瞻慧月,利涉藉慈航。

沉痼还能遣,斋心奉药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寓城西寺中杂言五首(其五)

秋来不觉早,落叶忽已繁。

物化每相代,吾生尚何存。

微材同樗栎,僻地当丘园。

窃慕东方子,一官堪避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同孟中丞游龙泉寺二首(其一)

山深人不到,仙侣暂相从。

金马联骢马,晴峰映雨峰。

竹屿今栖凤,花潭旧伏龙。

方欣窥妙偈,遽拟谢尘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