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
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
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
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城西寺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哲思。首句“缁尘坐自染,白社偶相寻”以“缁尘”象征寺庙的庄严与静谧,而“白社”则可能是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反照,通过“偶相寻”表达了一种偶然相遇的感慨,暗示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接着,“俗子惭玄度,名僧即道林”两句,对比了世俗之人与高僧的境界,表达了对高深佛法的敬仰和对自身世俗生活的反省。“三生空有偈,五蕴本无心”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指出即使有三生的修行,最终也归于空无,体现了佛教中关于轮回与空性的深刻思考。“说法何须难,忘言悟已深”则是对佛法传播方式的一种反思,认为真正的领悟并不依赖于复杂的言语,而是通过内心的感悟达到更深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和佛教哲学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简朴、清净生活方式的追求。
不详
一字义修。汉族。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谁言龙藏远,亦在凤城旁。
塔涌金银界,筵开功德场。
常明瞻慧月,利涉藉慈航。
沉痼还能遣,斋心奉药王。
秋来不觉早,落叶忽已繁。
物化每相代,吾生尚何存。
微材同樗栎,僻地当丘园。
窃慕东方子,一官堪避諠。
山深人不到,仙侣暂相从。
金马联骢马,晴峰映雨峰。
竹屿今栖凤,花潭旧伏龙。
方欣窥妙偈,遽拟谢尘踪。
宝地风尘绝,琳宫日月偏。
雁来还绕塔,龙去尚留泉。
户里天花落,空中梵乐传。
远师休禁酒,客醉欲逃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