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寺

寺倚苍崖古,僧閒昼掩扉。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

悟理观幡动,临风想锡飞。

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寺庙坐落在陡峭山崖边,僧人闲适地关上院门。
清晨的云雾离开山岭,傍晚的鸟儿占据树林准备归巢。
领悟佛法时,看到幡影摇曳便知万物无常,风吹过仿佛见到锡杖飞翔。
寄情于玄妙的道观之外,更感到人生的渺小与短暂。

注释

寺:寺庙。
倚:依靠。
苍崖:青黑色的悬崖。
僧:僧人。
昼:白天。
扉:门。
晓云:早晨的云。
辞:离开。
岭:山岭。
夕鸟:傍晚的鸟。
占:占据。
归:归巢。
悟理:领悟佛法。
观:观察。
幡动:幡影摇动(佛教中常用来说明‘心动即万物动’)。
想:想象。
锡飞:锡杖飞翔(古代僧人的法器)。
寄怀:寄托情怀。
玄观:玄妙的道观。
外:之外。
此生:这一生。
微:渺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庙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个人的渺小感慨。

"寺倚苍崖古"一句,设置了全诗的意境,一个依傍在苍翠岩石之上的古老寺庙。紧接着的"僧閒昼掩扉"则描绘出寺内僧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在白天将门扉关闭,以求心灵的宁静。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两句,更深化了自然界与寺庙生活的和谐共生。晨曦中云雾消散离别着山岭,而傍晚时分,鸟儿返回它们的栖息之地。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悟理观幡动,临风想锡飞"两句,则转向内心世界。诗人似乎在观察到幡(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幡或者是旗帜)的飘动,从中领悟了某种道理。而当他站在风中,心中又浮现出锡器(可能是古代的飞翔工具,如风筝之类)飞翔的意象,这或许暗示着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最后两句"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则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感慨。他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那远在寺庙之外的玄妙世界,而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让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静谧寺庙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我位置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和吕与叔秘书省观兰

千里猗猗谁取将,忽惊颜色照文房。

每怜坠露时施泽,更许光风为汎香。

独秀已先梁苑草,托根宁复楚天霜。

坐令黄菊羞粗俗,只合萧条篱下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和西斋

山色供开镜,溪光照掩扉。

暗虫先夜响,萎叶近秋飞。

灌垄晴蔬出,开笼暮鹤归。

鸣琴坐朗月,轻露点秋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和即事

溪如圆堑木如城,鱼鸟从游信此情。

啅雀踏枝飞尚袅,仰荷承雨侧还倾。

弹琴废久重寻谱,种药求多旋记名。

于世久判无妙策,直应归学老农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宋二上元迎驾

拜揖清光咫尺间,彫舆欲动更移班。

蓬莱不动鳌头稳,阊阖未开天上閒。

老去一官羞简策,春来归梦满淮山。

自惭衰病独随俗,醉逐游人月下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