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未始有回无不可,焉能□□亦何伤。
得师虽晚犹堪救,万事纷纷付两忘。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邹浩所作的《偶书》。诗中充满了哲理意味,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
首句“未始有回无不可”,意为世间之事,无论正反、好坏,皆有其存在的道理与价值,体现了诗人对事物多样性的包容态度。接着,“焉能□□亦何伤”一句,似乎在探讨某种难以言说的困境或痛苦,但诗人并未直接点明,而是以“何伤”二字,暗示这种困扰并不会真正伤害到自己,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境。
“得师虽晚犹堪救”,表明即使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才遇到良师益友,也足以改变命运,拯救心灵,强调了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不论何时开始都不算晚。最后,“万事纷纷付两忘”,则表达了一种放下一切杂念、超脱世俗的态度,将世间纷扰之事置之度外,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超然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不详
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卒於徽宗政和元年,年五十二岁。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不作寒岩枯木身,又随云起别芜城。
大方广寺果随喜,苦集灭人应奉迎。
山色何如霍山色,溪声孰似偃溪声。
莫教却被阿兰笑,此个老翁犹相生。
西亭会面即移船,迹扫青青翠竹前。
目击已知心照了,对谈何必日留连。
禅堂仙阁谁三界,岭月淮云自一天。
偶此诗成更吟咏,飞来鸥鹭亦欣然。
此地凭熊几使君,敬公名姓独超群。
不因健笔曾推美,纵使忘形岂得闻。
词翰莫窥真体要,江山犹带旧风云。
我来访古惟高义,追想区区只自勤。
拾遗流落困埃尘,海内忘形有使君。
长似汉中情义笃,不同常侍死生分。
一时燥湿知难变,万里经营想更勤。
管鲍不忘公亦在,高风犹得后人闻。